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三国志14邓方(蜀汉灭亡之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去哪里了,为何不来救援)

发布时间:2023-05-27 12:22:18作者:小编酱

蜀汉灭亡之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去哪里了,为何不来救援

孟获倒是想救援,但也是有心无力。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仅仅三个月,苦心经营蜀地数十年的刘氏,就在刘备之子刘禅的开门投降下,宣告灭亡。

蜀国灭亡时,军师诸葛亮已去世数年,在亡国之际抵御司马昭大军的,是大将军姜维,凭借姜维的实力,蜀国将来犯的魏国大军阻挡在剑阁之外,但让姜维没有料到的,则是邓艾兵行险着,从景谷道暗度阴平,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虽拼死抵抗,但终究无力回天,在绵竹兵败被杀,同年11月,邓艾大军直逼成都,刘禅不得已开城投降,蜀国就此灭亡。

从蜀国的灭亡过程来看,有两个明显的信息,其一是灭亡的速度之快,三个月就兵败如山倒,完全没有经营数十年的那种该有的实力;其二就是,没有其他的军事力量来救援

即将灭亡的蜀国。

要知道,蜀国除了自身的实力之外,还拥有在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而南中地区,就是当年诸葛亮曾用心经营的地方,南中地区的首领,则是广为人知的孟获。

提到孟获,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作为之地的首领,在诸葛亮的感召下,被七擒七纵,最终臣服于蜀国,带领南中,成为了蜀国的领地。

那么说,作为蜀国一份子的孟获以及南中地区,在蜀国灭亡之际,为何不出手救援,而是眼睁睁的看着蜀国灭亡呢?

不是孟获不想救,是他压根就不知道蜀国快要灭亡了!

让我们捋一下时间顺序,诸葛亮在公元225年,开启了南征,历时数年,平定南中地区,孟获也在此时臣服;而司马昭是公元263年发动的灭蜀之战,蜀国在当年灭亡,从225年至263年,中间间隔了足足三。

即便是孟获在臣服蜀国时是个年轻小伙,那也至少有个30岁左右,到了公元263年,孟获的年龄大约在70岁左右。

一个年近古稀的垂垂老人,在南中地区还能有什么号召力,即便是仍旧是首领,但是对于南中地区的掌控,必定也是不如当年,甚至有可能,在蜀国灭亡时,孟获已经不在人世了。

这只是其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复杂的南中地区。

虽然在演义里,诸葛亮确实让孟获以及其手下臣服于蜀国,但是这毕竟是演义,真实的情况却未必如此。

南中地区以蛮族为主,大小部落交错,各种势力交织,是一块众所周知的难啃的骨头,而当年的蜀国,实力上不允许诸葛亮武力征服,迫不得已,才采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这背后并不仅仅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更是蜀国缺乏硬实力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南中地区在孟获臣服蜀国后,却没有真正的归降蜀国,相反,各地仍有不少叛乱发生,以至于诸葛亮二次南征平叛。

所以,并未真正臣服蜀国的南中地区,对于蜀国的灭亡,完全是站在事不关己的角度来对待,甚至还有部分部落是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来救,显然是不可能的。

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孟获并非演义中所谓的南中蛮王。

除了演义中,在其他的很多史料里面,对孟获本人提及较少,能够找到孟获生平介绍的,大概有如东晋时代《汉晋春秋》中略有提及。

而这些史料中,没有一处说明孟获是少数民族出身,只是提到了他是出身于南中豪强,参与了南中的叛乱,再结合史上南中地区叛乱是有汉人主导的,所以孟获有大概率可能也是一个汉人。

而孟获出身于南中豪强,在当地各方势力中都吃得开,无论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孟获在其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叛乱发生后,孟获迅速组织了一支队伍,并通过不断吞并其他叛乱势力,逐渐壮大成当地最大的一只叛乱队伍。

所以,诸葛亮才会拿孟获开刀,其一也是杀鸡儆猴,把最大势力的孟获先拿下,其他小的势力也会掂量掂量;其二呢,就是孟获毕竟也是汉人,相对于来讲,更好的沟通,也能够审时度势。

但是,这就造成了,孟获虽降,但不代表南中投降,他是最大的势力不错,但是代表南中还不行,即便是不考虑年龄因素,假设蜀国灭亡时,孟获还健在,但是孟获根本不可能号令南中地区的势力去救援蜀国,人家又不是你的手下,没必要去卖命,更可况,和蜀国还不对付,因此,在蜀国灭亡时,其他势力完全没有必要去救援蜀国。

南中地区,蜀国前后经营了几十年,但是并没有完全归化,即便是在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的叛乱时有发生,虽然在前期,蜀国依靠军事实力将蛮族压制的无法动弹,但是压制和归化臣服是两回事,压制越久,就会反弹的越厉害。

事实上,这种情况诸葛亮不是不知道,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法,即便是在南中设置了越嶲太守一职,但是效果作用并不大,人照样该反就反。

这种打打停停的日子一直维持到公元253年,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姜维上位,蜀国的战略方向,在姜维的调控下,逐渐向北方转移,对于那个从未被真正降服的南中,治理和管控也就逐渐停止。

于是,解除压制后的南中,更加的肆无忌惮,时不时的侵扰蜀国边境,虽说没讨到什么便宜,但是也令蜀国不胜其烦。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大军压境前,南中的势力心中都打着小算盘,盘算着蜀国灭亡后,自己能够抢到哪一块区域,至于出兵勤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曾经在亡国前,有人向刘禅建议暂前往南中,以避魏军锋芒,但很快就被否决了。谋士谯周就说:去那鬼地方?诸葛丞相在的时候,尚且屡次反叛,现在我们走投无路去投靠,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所以,在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无计可施的刘禅只得开门投降,而南中地区,也就不可能会有一兵一卒前来救援已经是日暮西山的蜀国了!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刘备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比如他很了解诸葛亮这个人善于战略规划和行政管理,但在变化多端的战场上缺少应变能力。

所以在汉中之战中刘备让诸葛亮坐镇成都,却让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

汉中之战刘备在和曹操的对抗中取得大胜,夺取了汉中这个战略制高点,为接下来向关中北伐创造了条件,而成都在诸葛亮的管理下也走上正轨,成为稳固的大后方,不得不说刘备在用人上还是非常棒的!

(刘备影视形象)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首先,刘备临终之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是刘备在用人方面又一个极为经典的案例。

诸葛亮这个人一直想当三国时期的管仲,知人善任的刘备很清楚,刘禅的性格和齐桓公很像,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如果诸葛亮真有管仲的能力,还真会让蜀国做大,甚至统一天下!

刘备也深知诸葛亮虽然在治理,治理国家这方面是有本事的,但在作战谋略方面确实很一般。

《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

刘备之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而没有交给诸葛亮,就是这个原因。

刘备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就军事才能这方面来看,李严确实要胜过诸葛亮。

李严字方正,是蜀汉重要的将领,他办事干练利落,年轻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了,在很多地方任职都深受器重。

(李严影视形象)

在刘备伐蜀期间,李严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降了刘备,后来不管在什么位置,李严都是最出色的一位,因此深受刘备的喜爱。

在军事上,他曾两次平定叛乱。公元217年,新道县被高定率军围攻,李严前往解救并大胜高定。更值得称赞的是公元218年,刘备和曹操准备在汉中开战,马秦、高胜召集了数万人的队伍准备起兵对付刘备,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将马秦、高胜打败,汉中之战刘备就不能集中全力与曹操作战,不光打不下汉中,搞不好还得被曹操打进蜀地来。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李严带领自己的5000多士兵前去,面对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李严不仅将马秦、高胜击溃,平定了这次大,还斩杀了马秦、高胜等人,为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

从这可以看出李严的军事才能是很杰出的,以少胜多,在能首当其冲,绝对是位将才。

所以,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和李严召回来托付后事。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并对诸葛亮说:"你很有才华,一定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是扶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然后,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将兵权交给了他。

(刘备托孤)

可惜,刘备并不能左右自己身后之事,到最后,诸葛亮还是把持了军政大权。

但在战场上,诸葛亮确实没有指挥的才能,他参与的战役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公元228年的1月,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由于过于相信直觉,认为马稷可担重任,不听刘备的遗言,结果后来失街亭而退兵;

公元228年的12月,第二次出祁山,攻打陈仓,打了20余日,却因粮食不足而退兵;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再次率军出祁山,也因打着打着断粮了收兵。

可见,军事指挥方面确实是诸葛亮的短板。

(诸葛亮经典影视形象)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后主刘禅的,让刘备不得不在临终前为他的儿子谋划。

当时的诸葛亮已经是丞相,权利很大了,如果再将兵权交给他,必然会出现一人的局面,自己打下的江山搞不好做了别人的嫁衣。

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靠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来维持着阿斗的皇位,刘备也算是用心良苦啊。

蜀汉武将职位最高的人到底是谁

所谓的“五虎上将”首次问世于《三国志平话》,依次为关、张、马、黄、赵。之后罗贯中创作了《三国演义》,延续并带火了这一设定,使得后世小说争相效仿。不过他改变了五虎将的顺序,将赵云提升到第三位,马超、黄忠顺延。

不过这些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与史实并不相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什么五虎将,而且无论是关张赵马黄还是其他蜀汉将领,他们的职务并非一成不变。蜀汉从刘备登基称帝到刘禅投降晋国,前后历经四十二年,人才换了一批又一批,所以想要知道蜀汉最高武职,我们需要按照时间线分别进行比较,而不是笼统的混为一谈。

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汉末的历史舞台发生了一件大事,此前取得汉中大胜的刘备于这一年进位汉中王,其实说白了就是正式自立为王。于是便有了大封群臣的戏码。在此之前,由于刘备只是朝廷册封的左将军,所以他能封的官职很有限,除了马超其他全部都是杂号将军。自立汉中王后,刘备军团首次进行了职务档次划分,诸将职务高低基本一目了然。

第一档次是四将军。这是蜀汉军团重号天花板,也是刘备这个汉中王能够册封的最高级别。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假节钺、都督荆州;左将军马超,假节;右将军张飞,假节;后将军黄忠。从官职上讲,四方将平级,不过通常先后顺序为前左右后,加上关羽假节钺和都督荆州,所以关羽一举超过马超,成为刘备集团职位最高的一位。

第二档次是重号镇东将军刘琰。刘琰与刘备同宗同姓,一直深受信任和器重,但是他与传统意义上的武将不同,更接近于谋士、幕僚一类。这也是汉末三国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我们很多印象中的“文官”实际担任的都是武职,比如曹魏的程昱,一生从未担任过文职。

第三档次为重号征北将军申耽,同时领上庸太守。申耽的情况和马超近似,兄弟俩盘踞上庸一带二三十年,后期难以独立生存后开始投机骑墙,以依附为主。所以看似名不见经传,却能位居高职。

第四档次为身兼要职的杂号将军和高于杂号将军的辅汉将军。分别是护军将军、尚书令和辅汉将军领犍为太守李严。有尚书令的加持;而蜀汉的辅汉将军通常高于其他杂号将军,但是达不到重号,算是杂号之首。

第五档次是杂号将军并担任其他职务的。分别是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延;建信将军领西城太守申仪;安远将军督南中邓方;讨逆将军领护军吴懿。

最后一档是杂号将军。分别是翊军将军赵云、副军将军刘封。

这一时期有明确记载受封将军的大致就是上述这些人,孟达等几人貌似也是将军,但具体已不可考。

所以在这一时期,蜀汉集团武职最高的无疑是镇守荆州、出任前将军的关羽。

章武元年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改年号章武,是为章武元年,部分人员得到提升。

由于关羽、黄忠此时已死,所以最高武职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中大将军与卫将军空缺,马超升任骠骑将军、张飞升任车骑将军。从将军职务上看,马超高过张飞,不过马超的凉州牧基本就是个荣誉称号,毕竟凉州在曹魏手里,反倒张飞的司隶校尉意义非凡。其实马超自打投效刘备以来一直处于一个官职高却缺少实权的尴尬地位,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无论怎样,单论将军封号马超是这一时期最高的。

二将之下是重号镇北将军,由黄权担任。再之后是李严为辅汉将军领犍为太守(略高于杂号)。吴懿为讨逆将军督关中;赵云为翊军将军督江州;魏延为镇远将军督汉中。这三位基本差不多。

其他将领又有一些提升到杂号将军,就不一一而论了。

建兴元年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改年号建兴,同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由于第一次北伐失利,所以很多人在大战后被贬职,包括诸葛亮、赵云。

马超、张飞此时已经过世,刘禅并没有升任他人补二人的缺,也就是说此时蜀汉最高的四大武职无人担任。

职务最高的是李严以光禄勋领中都护,督永安、江州;刘琰为后将军领中军师。这二位此时已经贵为九卿,同时又担任武职。不过在我看来,他们都不是当时的最高武职人员。因为诸葛亮在北伐失利后上表自贬为右将军,仍行丞相事,所以有他在,只能“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第二级别为重号“三镇将军”,分别是镇东将军领中护军赵云、镇南将军领护军辅匡、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魏延。三人基本同级别,实权也差不多。赵云“多年媳妇熬成婆”,终于成了重号,结果又因为北伐失利被贬职,成了镇军将军,所以很多人黑赵云的时候说他一辈子都是个“杂号将军”。不过这里必须为他说句话,赵云虽然官职一直不高,但他的威望和地位并非官职可以体现的,陈寿在著《三国志》时都将官职远远低于关张马黄的赵云与他们同传,就足以说明问题。

第三级别是重号征西将军陈到。四征将军在蜀汉与曹魏不同,蜀汉四征地位在重号中较低。而关于陈到的记载历史上也不多,《三国志》只在赵云传提到了陈到,说他地位常亚于赵云,并没有单独的介绍说明。

这一时期杂号将军已经不太值钱了,所以再往后就不一一列举了。

建兴八年

建兴八年也就是公元230年。之所以把这不当不正的一年拿出来说是因为这年诸葛亮上书李严,所以蜀汉的重要将军职务皆有明确记载。

武职最高的依然是李严和刘琰,分别为骠骑将军领中都护和车骑将军行中军师。李严高于刘琰。

魏延由于大破郭淮,地位突飞猛进,成了征西大将军领荆州刺史。

而当初关张马黄担任的四将军也终于有人补上,分别是前将军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吴懿、右将军领前部督高翔、后将军领后部督吴班。

在之下的重号将军还有镇南将军辅匡;征南将军行前监军刘巴;征北将军姜维。至于其他杂号、重号将军,尽管身居要职,也高不过李严,所以就没有说明的必要了。

后三国时期

再之后的蜀汉便是诸葛亮过世后,最高武职大将军先后由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费祎担任,尽管二人与诸葛亮、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但实际上并没有担任过丞相,蒋琬曾先后任大将军、大司马,费祎则在任职大将军时遇刺身亡。

费祎死后,姜维由卫将军升任大将军,成为群臣之首,直至蜀汉灭亡。

所以,从刘备进位汉中王起到蜀汉灭亡,先后成为蜀汉最高武职的依次为前将军关羽、骠骑将军马超、右将军诸葛亮、骠骑将军李严、大将军蒋琬、大将军费祎和大将军姜维。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最真诚的深厚情义

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让后人浮想联翩,各种猜测不绝于耳,其实都是妄加猜测,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份被后世传为千古佳话的君臣厚义。

人才是事业的基础

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清楚的知道,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小事可能一个人能办成,大事、伟业非众多人才同心协力不可。伟人、领导者的作用是定方向、决策,“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里提到的干部也就是人才。

有成就的帝王都在网罗人才、笼络人才、运用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刘备也是其中的高手,如:张飞因失徐州使刘备的妻小成了俘虏,欲拔剑自刎,刘备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赵云在长坂坡杀了个七出七入救也阿斗,刘备弃之于地又说“为这孺子,差点损我一大将。”此番言论,可见一斑。

因此桃园三结义,有了赵云等一批武将,孙乾、糜竺等一干文官,可能成就一番小事业。刘备深知若想成就大业,非有大才相助不可,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是有深情厚谊的

刘备请出诸葛亮之后,真可谓心悦诚服,与其整天整夜长谈,吃同餐,卧同榻,衣食住行都在一起,形影不离。大小事务都向其请教,请为定夺,前期两个结义兄弟都嫉妒气愤了。刘备在诸葛亮面前从未托大,大事都与诸葛亮商量着办。诸葛亮也是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又恪守君臣之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赋予重兵、七擒孟获;举全国之兵为弟报仇,让其留守空虚的成都。这是何等的感情,何等的信任,没有这种感情和信任,刘备也无法成事,因此这两位可算是古代君臣用义之典范。

白帝城托孤是当着文武百官托的

首先托孤就是要托给绝对信任的人。就像很多网友在评论赵云为什么没有重用,职位那么不入流呀,是不是他综合素质不行,或者刘备看不上他。其实不然,赵云是负责保护刘备及其家小的,你细想看,自己全家的身家性命都托付于他,这才是信任和重用,光看官阶大小那是虚的。

同样,为什么要托给诸葛亮,一是诸葛亮堪此大任,二是他通过长期的交流碰撞,心里很清楚知道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反的。为什么要在托孤的情节中,刻意加入屏退马谡的情节,告知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是说明刘备看人是很准的,如果诸葛亮真有反心,那怕就是一点点,刘备也早看得出,不会托给他的。更何况如果真要反,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能让其不反吗。

其次这些话都是当着文武百官面说的,还让其子以父事之,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其子能不能辅,辅起来的难度有多大。说这些话,也是让文武百官知道,他是完全信任诸葛亮的,他相信无论诸葛亮做什么都是从国事出发,为江山着想的。就像他预料到的,其子不能辅,江山都丢了,对大家又有什么益处呢。诚然这句话是有恩威并用的效果,但绝不是虚情假意,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真是为蜀汉江山着想。

收藏

相关资讯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