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骑马与砍杀2长杆武器锻造(螺旋压力机的模锻特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9-27 13:02:08作者:小编酱

螺旋压力机的模锻特点是什么

螺旋压力机具有模锻锤和锻压机的双重工作特性:

1.螺旋压力机在工作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2.螺旋压力机是通过螺旋副传递能量的,金属产生塑性变形时滑块与工作台之间所受的力由压力机封闭的框架承受,形成一个封闭的力系,并不往外传.

3.螺旋压力机滑块的行程是不固定的,压力机本身的导向性能比锻锤好,并设有下顶出机构.

4.螺旋压力机的螺杆和往复运动的滑块间是非钢性连接的,所以螺旋压力机承受偏截的能力很差.

5.螺旋压力机每分钟的行程次数少,滑块行程的最后速度为3~4m/s.

由于螺旋压力机的工作特点,其模锻工艺和模具设计具有下列特点:

1.螺旋压力机上模锻,通常用于单模膛的最后终锻,用其它设备进行制坯.在偏心截荷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布置两个模膛.但是模膛的中心距离不应超过丝杠节圆的半径.

2.由于螺旋压力机的行程不固定及有顶出装置,所以较宜于进行闭式模锻、精密模锻和长杆类锻件的镦锻.用于挤压和切边工序时,需在模具(或在设备)上采取限制行程装置.

3.由于有顶出装置,可以减小模锻斜度到1°左右.

4.由于行程速度慢、金属在模膛内停留时间长,冷却快,因此充填模膛的能力较锤上模锻差一些.模锻时一般不超过三次打击.

5.由于打击速度低,模具可以采用组合结构,从而筒化模具制造过程,缩短生产周期,并可节省模具钢和降低生产成本.

骑砍2中如何快速解锁长杆配件

答:从一级依次往上解锁。

第一,从随机解锁(所有种类所有等级),改成了和熔炼/打造的武器种类挂钩,并且只能从一级依次往上解锁。

不同等级需要的累计武器价值不一样,越高越多,新部件不是按几率给的,你处理的武器价值累计到一定量必会解锁一个。

所以新版本需要只需低等级部件就能产生高价值的锻造组合。

为什么古代把火器称为「铳」,而现在叫做「枪」呢

火枪出现于宋朝,是唐宋时的科技产品—火药运用到军事 的直接产物。北宋时,我国出现了最早的火枪,也叫“火矛”。在长矛上绑一个竹管做的大爆竹,作战时可以喷出火焰,震慑敌人,但是不会产生爆炸,杀伤力也非常有限。南宋初年,为抵抗金兵入侵,南宋官员陈规在镇守德安时制作了20支火枪。它们用粗毛竹筒做枪杆,里面填满火药,由于分量沉重,需要两个人抬着使用。

火药点燃后,火枪喷射出大量火焰,可以烧伤敌人。这差不多是火矛的升级版,人们把它叫做“陈规火枪”。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传统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的混合产物。金军中有一种火枪,长2尺左右,用16层纸卷成枪筒,枪筒里灌满了火药、铁屑和磁粉。作战时,把它绑在长矛的前端,先点燃火药喷火,然后挥矛冲杀。早期的火枪,都是以喷火为主,无法射出枪弹,和现代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后来,南宋中出现了突火枪。它的大致构造是:前端是一根粗竹管;中部略粗,是火药室,装有火药和子弹,外壁上有一个小孔用来点火;后端是一截木棍。竹制或木制的突火枪在燃放后容易开裂,后来人们又把它改进为金属材质,可以喷出石块和弹丸,射程在100到300米之间,已经具备了现代的特点。突火枪发明之后,出现了很多样式。中常用的是多管火枪,一管射完,另一管的导火线又点燃了,可以轮番发射。还有一种鹤枪,除了喷火之外,一次可以射出6、7个弹丸,杀伤力加强。

到了元代和明代,人们把突火枪做了改进,当时称为“火铳”( chong)。火铳用铜或铁铸成,有士兵野战使用的手铳,还有攻防使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等。明代火器专家赵示祯仿照西域人进贡的鲁密铳,创造了掣电铳和迅雷铳,可以连续发射弹丸,已经近似于现代的自动枪炮了。后来,人们根据火镜的结构和原理,又发明了火炮,在攻城、野战中都发挥了巨大威力。火铳和火炮,都是突火枪钩元代火铳发展出来的衍生品。

元朝时,元朝和阿拉伯人作战,的火器技术被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欧洲人在频繁的战争中不断改进,直到出现了现代意义上威力巨大的各种和火炮。它们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突火枪。

明朝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对于一件装备的评价并不能片面看待,且不能以固定的单向思维去看待。三眼铳确实算不上一款优秀的火器,但在南北差异下,它所获得的评价也趋于两个极端,在南方只是预警性质的存在,而在北方战场却饱受实战欢迎。话说回来,狼筅都能被戚继光用来作为鸳鸯阵的核心武器,三眼铳为何不能成为北方战场的锏呢?当大类目兵种趋向精细化的战斗阵型发展时,每一种武器配备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三眼铳的推崇正是具有针对性的装备,在北方军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它就有普遍存在的道理!

南北差异造成“性能很差”的评价

  • 戚继光的“嫌弃”

明朝的战争形态其实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相对于宋朝火器的萌芽状态,明朝时火器的应用对战争走向起到了核心作用。不得不说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发家致富”尝到了甜头,朱元璋的队伍算是江南起义军中唯一一个装备火器的,这在对抗元朝的骑兵、陈友谅的水师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朱元璋更加注重火器的发展,为新兵种、新装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明成祖神机营建制)

到了永乐时期,神机营建制就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独立的炮兵兵种,他与五军营、三千营装备火枪、火铳不同,是以炮兵为核心的大型战斗编队,标志着火器第一次由辅助走到核心的位置。明成祖能够五次纵深漠北,神机营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到明英宗土木堡之役时,挥霍了祖辈们打下的基础,三大营几乎全军覆没,直到嘉靖皇帝时才重组三大营。但明朝的火器在国防事业的发展中并未中断,也随着嘉靖时期的边患迎来了发展高峰。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俞大猷创立的车营,以火器结合战车的形式对抗蒙古骑兵,并以一百辆战车、三千步骑兵战胜了蒙古十余万骑兵。

俞大猷的这种战阵模式也被另一位抗倭英雄戚继光参考并改善。当戚继光调任北方后,认为车营“行则为阵、止则为营”的优势明显,于是建立了七个车营。他以重、轻车结合的建制,重车每辆装火炮两门,配备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两名管马,六名管炮,一名车长,一名舵手。另十名为骑兵,其中鸟铣手兼长刀手四名,两名为藤牌手,两名为镋把手,队长、火兵各一名。轻车配备十名士兵。每营兵车一百二十八辆,官兵三千一百零九名。

在这个军阵中,除去1061位军官、杂役、车夫等,战斗人员为2048人。其中768人负责256挺佛朗机、8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512人各持一枝鸟铳。也就是说60%以上的兵员是以火器为战斗装备的,其余的长、藤牌手仍旧是以冷兵器作战。

与车营配合的作战单位是步兵营,满编2699人,除去军官、杂役等539人,实际战斗人员为2160人。其中1080人各持一枝鸟铳,另外的1080人持冷兵器作战(216名党耙手,以火箭为装备),火器装备率为50%。由此可见,戚继光在北方也并不愿意使用三眼铳,而是普遍以鸟铳作为单兵火器装备,为何如此呢?

“(鸟铳)此与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尤可中金钱眼,不独穿杨而已……号炮必用三眼铳。一则一可兼三,二则轻于行李,三则装放速。”——《纪效新书》

戚继光认为鸟铳是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按照他的原话是“马上、步上惟鸟铳为利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利能洞甲”的破甲能力强,二是“尤可中金钱眼”的精准程度高。

破甲能力强,主要是因为鸟铳的枪管比早期短粗型的火门枪长,更能发挥火药的推力,即“腹长则火气不泄”。

精准度高,主要是鸟铳在南方已经的到了很好的优化,枪管下面有木托,发射时用手扶住枪管,既不会烫伤或者炸伤手,又能保持枪管的稳定性。

戚继光的这种实战理论不仅仅夸奖了鸟铳,同时也指出了北方人不用鸟铳的原因,即“粗笨急躁”,所以不耐烦使用鸟铳,而他们所执迷的快枪(火门枪)精准度不及鸟铳的十分之一。但戚继光也指出了三眼铳的“优点”,即适合当做预警、下达指挥口令的信号枪!

  • 孙承宗的偏爱
到了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受命蓟辽督师,主理辽东战事,他同样筹备起了车营。在其建制中,满编6627人,除去军官、随侍、传令、杂役和车夫后勤等1027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共计5600人的战斗人员。

其火器配备是:单兵火器1984枝,其中鸟铳只有256枝、三眼铳1728枝;大小佛郎机256挺;红夷、神飞、灭虏等重型火炮88门;偏厢车(战车)128辆。由此可见,孙承宗更偏向于三眼铳装备,那这又是为何呢?

“北方地寒风冷,鸟嘴必用手击,常易为劳。一开火门,其风甚猛,药信已先吹去;用辗信则火门易坏。一放之后,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具。”——

为什么古代把火器称为「铳」,而现在叫做「枪」呢

首先是北方气候问题,明朝军事学家何汝宾在著作

明朝大批量使用的三眼铳,性能很一般,为何还要装备

里谈到:北方风大,鸟铳火门敞开,容易被风吹散引火药,这就造成鸟铳在北方的“水土不服”。而自闭火门的鸟铳又颇为费事,所以也就没能成为孙承宗的首选。

那么戚继光调任北方为何没有体现出鸟铳的“水土不服”呢?实际上戚继光编练的车营是用于蓟门(今蓟县)的防御,明朝廷调派戚继光到北方的目的也是看重了他在南方抗倭的经验,以练兵为主。隆庆元年(1567年)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向朝廷请求派戚继光对新兵进行训练。戚继光本身于南方偏爱鸟铳,所以到了北方将此装备推广普及,这在情理之中。(明军鸟铳手伏击)

值得注意的是,何汝宾提出风沙问题是在万历三十四(1606年),说明前者并没有在北方使用火器的经验,大力推广鸟铳是惯性思维与自身专长主导的。而俞大猷的车营蓝本中,并没有配备太多鸟铳,所以也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可供借鉴。那么不妨大胆猜测,何汝宾所提有没有可能是以戚继光的这次尝试为依据呢?气候问题确实对火器的使用影响较大,明成祖征漠北时,就有风雪天气导致神机营“哑火”的记载。

其次是作战需求不同,鸟铳在南方盛行是基于抗击,以步兵为主,而且也是以冷兵器与火铳混合编配。戚继光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以虎蹲炮造成阵营混乱,再凭借鸟铳的射程与破甲能力进行精准收割。而且由于南方的地形影响,战场往往“不在山谷,则在蹊田之内,鸟铳照定施放,中敌极准”,所以戚继光在南方打伏击能够屡屡得手。

“有狼筅挨牌之类在前,纵冲来此足拒之。若三眼铳,其杆甚短,其去不远,对真不如鸟铳之准;执之以御倭刀,利钝相悬,人易生畏。”——

南北差异造成“性能很差”的评价

而当发生遭遇战时,戚继光的鸳鸯阵能够很好的压制冲杀,鸟铳手便可以精准的找到射杀目标。而三眼铳是一种短管火器,其射击精度不足,就不适合与此类射击,若操作不精还会伤及队友,故而难以于南方立足。且的近战武器东洋刀堪比我国古代唐刀,轻便且锋利,一旦陷入肉搏,战士持笨重的三眼铳基本上达不到钝击武器的功效。(持三眼铳的骑兵)

而到了北方,明军应对的是鞑靼、后金的铁骑兵种,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机动力。倘若鸟铳一发不中,敌军可能在其填充之际就冲至本阵。所以鸟铳面对骑兵时,火力单一,瞄准目标难度大(移动靶难以命中)的缺陷就暴露出来。

三眼铳则具备三连发,或者三弹齐发的功能,甚至到了实战,明军在每一个铳管里填充两到三颗铅蛋,虽然精准度不高,但是打击面成片状,将敌军放近至四十步时,能够确保敌人中弹。由于骑兵冲锋的加速度,加剧了铅弹的穿透性,所以破甲能力也并不弱,虽然对于板甲难以穿透,但对锁子甲目标的杀伤还是很可观的。而往往对战马的杀伤会导致敌军落马,三眼铳则又成为对付板甲骑兵的武器,它以笨重的铳头形成钝击类兵器,这是对付板甲的最佳武器。所以三眼铳更符合北方战场的需求。

最后是工艺要求与战争规模的关系。在那个时期,可以将鸟铳理解成狙击步枪,将三眼铳理解成散弹枪,二者在工艺上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嘉靖间日本犯浙,倭奴被擒,得其器,遂使传造焉”,说明的这种神器传入明朝时,就是在东南沿海一带。

“往年京师亦尝造数百管,其炼铸既苦恶,而又用之者,是以遂为虚器。”——

三眼铳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在宋元时期基本形成定局,其中对手工业影响较大的就是精干匠人的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尤其喜好抓匠人北迁)。到了明朝,手工业技术水平的地域差异已非常明显,“百工技艺之人,多出于东南”,所以鸟铳传入后,南方匠人经仿制和改良,能够生产出精品鸟铳,而北方工艺和技术较为落后,制作的鸟铳多“粗恶不堪”,爆铳、弹道不稳等问题都大大降低了作战效率。(精细)

“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臣请鸟铳五千杆,又臣新造三眼枪五千杆。”——

古代长枪为何多是木制枪杆而不是铁制枪杆

除了工艺水平的不同以外,战争规模也对装备的生产周期提出了要求。明朝末期的后金时常发兵数万乃至十万,这对明朝的战备要求造成很大压力。从张宗的备战请求中不难看出,明朝有能力调配南方制作的精品鸟铳,但由于军备需求迫切,赶制工艺较为复杂的鸟铳显然更为困难,所以新制火器以工艺较为简单的三眼铳为主。也就是说战争规模的扩大,就对军备生产的转化率提高了要求,三眼铳的生产制造周期短,战场上的实用性强,所以就成为辽东战场上的主战单兵武器。(迅雷铳)

螺旋压力机的模锻特点是什么

三眼铳是一种短管火铳,管长约一尺,大多由熟铁制作。三管攒而为一,以铁箍固定,铳后再以木柄捆扎固定。一般装填三钱铅弹,没有鸟铳那样三点一线的瞄准,有效射程也不如鸟铳远。据《纪效新书》载,三眼铳在三十步(50米左右)内可破重铠;五十步(80米左右)内可重创裸甲目标。而《兵录》记载的三眼铳铳管达一尺三寸长,使用一钱五分的铅弹,二三十步内可杀伤披甲目标,在三十步到五十步之间,则不具备破甲能力,主要设计目标就成了不披甲的战马,至敌人落马后,后续部队进行收割。

结合三眼铳的有效射程和性能特点,辽东军阵的步兵、骑兵在使用上也有所不同。以孙承宗的车营骑兵分队为例,一小队25人,管队、背招、传督各1人,再分左右两什,每什11人,什下分两伍。除了背招、传督以外,23人可使用装备,其中有大炮手2人,三眼铳手10人,弓箭手13人。此阵营可根据战场情形由直阵变横阵、或三角、圆周型阵式。

步兵分队也是25人制,什伍与骑兵一致,于队内设奇役1人(勤务兵),火兵1人。每队配属运载火炮的偏厢车一辆,队长执旗任车正、什长为车副,持刀牌。一伍用炮,一伍用枪。配属朗机2架,每架3人操作;鸟枪2支各一人操作;三眼枪6支,各1人操作;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长2人;炮弩手兼用短兵。

由上可见,一个战斗序列里,包含着诸多武器装备。在火器配置上,步兵方队里是以鸟铳和佛郎机在前列,三眼铳、火箭分列于后,更出迭入以达到火力的延续性。同时以佛郎机的续航火力造成杀伤和扰乱敌军阵型,以鸟铳的精准火力造成有效收割。此轮过后,敌阵骑兵冲锋距离拉近,后排三眼铳轮番至前排射击。前排压制无效时,三眼铳可将三条引线合并,打出齐发,扩大“弹雨”打击面;前排压制有效时则选择三连发,提高火力的持续性。(神机箭同样支撑火力网)

“近者三眼枪制亦如此以代銕枪之,用远击近剌,其用博矣。”——《兵录》

骑兵则重在冲阵,所配三眼铳常于每根铳管填装两到三发铅弹。冲至敌阵三十四步内若有下马结阵的机会,则选择连发模式,对敌形成火力压制;若无下马机会,则三管齐发。后续骑兵依照次序轮番冲阵,且战且行,有近无退。三眼铳后置木柄可长可短,骑兵一波铅弹发射完成后,若发生近身战,则以三眼铳为钝击型兵器,也有配备腰刀的说法。另一种形式是在铳尾链接刺刀、刺枪,三发弹打万,则将铳反过来,握着铳头,以铳尾的刺枪为近身武器。

作为一个战斗体系,不论是步兵还是骑兵,在作战时,不仅骑与骑、步与步自相更迭,而且骑之与步,步之与骑也互相更迭。即“一营之马、步、炮、矢,无一人一器不更番叠阵”,长短兵器,冷热兵器连环叠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火器威力的发挥。

“虏马未必即能蹂踏而来,倭儇未必即能跳跃而进。求战不得,其气必深,俟其气惰,我乃开壁。用长枪翼火铲、三眼枪而出,此平原必胜之法也。”——《神器谱》

由此也能看出,三眼铳的作用是在一个战斗体系里得到升华的。明万历年间的军事家赵士桢就指出,以连铳为主力的牌车连铳、噜密铳与三眼枪配合作战,组成远、中、近距离三重火力网,是对骑兵形成压制的有效。三眼铳的连发、齐发、钝击、刺击功能,其简单概括为“遇众喷击,缘冲齐发,摧锋殿后”。(牌车模式的战斗体系)

在牌车体系中,车上两门鹰扬炮、数门连珠炮,若敌军结阵推进,则于二三百步进行炮击,“势必星散”;然后以噜密鸟铳捉准零打于一百步之外;再近以三眼铳连发车内。这个体系的效果就是“数里之中敌锋已挫其半,我之全然不劳”。

综上所述,明朝于万历之后普遍推广三眼铳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其一为北方风雪天气下的点火原理要求;其二为工艺水平和战争需求极速扩大的备战要求;其三为符合特定战争对象的打击要求;其四为符合战斗编阵的诉求特点。一件装备的优劣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固有特征,而是由战争的客观条件、主观需求所决定。正如二战时的虎式坦克,横行于西欧战场没有对手,但到了苏德战场的复杂地形上暴露出越野性能差的弱点,沦为鸡肋。

参考史料:《唐顺之六编.武编》、《崇祯长编》、《神器谱》

骑砍2中如何快速解锁长杆配件

我是“红雨说历史”,说起枪,我们脑海中浮现哪吒火尖枪,罗成的取命绝招绝招“回马枪”,双枪将董平,金徐宁,“七出七进”曹军赵子龙,江东小霸王孙策,锦马超等等名字。

枪杆子多用木制成,质地柔软且材料厚实,现在一般多是白蜡木,当然也有用铁做的,但是比较少,比如王彦章用的就是铁枪“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铁做的枪对使用者要求较高,必竟枪在重量上有一个质的提高。两兵相接更注重的是速度和,显然木制的更符合使用者要求。

第二方面铁作成本高,实用性还不如木制枪具,自然被淘汰。枪刚刚出世的时候,主要是用在战车,“遥相刺也”。后来枪的招数逐渐增多,对枪头和枪身自然有不一样的要求。气候因素也会有影响,必竟铁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但是一般都会在枪外侧裹一层来预防。

第三方面铁产量问题,古代铁的产量虽然在当时来说不错。他需要满足农具,兵器刀,枪,剑,还要炼钢再费点。通体以铁为主也不合实际。我们来看一组铁产量的相关。

唐每年的铁产量是207万斤; 北宋每年铁产量大约是824万; 元朝每年大约584万斤; 明朝每年大约,是1957万斤。

第四方面铁枪也不是一无是处,全体的铁枪,他的重量大,惯性产生的力量大,比木制的强很多,所以只要运用铁枪得心应手,铁枪产生的破坏力远高于木制枪杆的枪。比如我们施工用的铁铲就是通体是钢铁,可以人工破石和硬地。你会发现很多短兵的枪都是全铁的,要不然太轻,不适合战斗。

文/红雨说历史

热门搜索: 世界末日生存游戏攻略破解版(世界末日生存破解版最新版无限金币下载) 模拟冒险角色游戏攻略(冒险世界手游人物攻略) 野外生存的世界游戏攻略综合篇(模拟野外生存游戏大全)
收藏

相关资讯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