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治国安邦的总称
- 为什么有些游戏玩家会支持游戏独占
- 为什么有人会说唐代宗李豫是一位堪比李世民的皇帝
- 当孩子说不想学习的时候,我该怎么回答才能让他爱上学习
- 日本武士最初是怎么产生的,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日本天皇吗
什么是治国安邦的总称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法律程序最为严格。扩展资料: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实质上即无产阶级,得到巩固和发展。和解放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国防。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为什么有些游戏玩家会支持游戏独占
为什么会有人说“为了独占游戏买主机的大多是国内玩家”?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中外玩家消费观念的差别? ... 展开描述回答共2个回答Lancelot5136关注我当初就是为了血源才买了ps4。不过我不太赞成这个说法。这不只是游戏,其他东西也一样,好比薯片的黄瓜味,只有某一品牌有,那你是不是会考虑买某品牌?因为自己喜欢,而且有能力支持这个消费,那就会去购买。不仅仅是国内玩家。而说起来,主机圈子本来就那么小,群体小,所以会有这种比较片面的想法吧~说出这说法的,估计是那种某一平台的骨灰级玩家,看到萌新为了独占游戏而入坑说出的话吧~(开个玩笑,大佬别打脸)其实,独占游戏作为主机平台本来就是为了吸引人去购买入坑。如果独占游戏都不足以吸引到玩家,那就有点萌了对吧。每个独占游戏可以说是某一时期某个主机平台的代表。无论游戏本身,制作质量都是上乘,也是针对这个平台有做认真优化的,是肯定值得去入手的,对此,更不能说是国内玩家了吧。赞同0暂无评论游戏回声优质游戏领域创作者关注严格来说不是国内玩家,而是非骨灰级非铁粉玩家,这个范围在国内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其实很多时候买一台游戏机就是因为独占游戏,不然为什么要买一台新的游戏机呢?尤其是一台新发售的游戏机,游戏几乎只有第一方独占作品,在这种前提下,极具诱惑力的独占游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比如ns有多少人为了塞尔达而买的首发?又有多少人为了血源买了ps4,又有多少人为了废渣买了xbox one呢?游戏机本身就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购买一台两千来块的东西总会需要一个理由,而独占游戏是最充分的理由了,去掉国内两个字其实差不了多少,全球玩家都一样。当然历史上也出现过因为非游戏因素而大卖的机器,比如最便宜的dvd播放器-ps2(当然也是一代神机),掌上播放器-psp(umd正版盘真的很蛋疼)。但是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依旧是依靠游戏品质和数量加上价格因素来占领市场。所以为了独占游戏而买主机的玩家其实很正常。打开app阅读全文打开APP查看全部2条回答提问榜单1"二十年后殴打班主任"案开审,被打老师:他道歉,法庭上我帮他说话,大家有什么评价?打开APP 淮阳红太阳 844回答2猛龙夺冠,这意味着什么?打开APP 幕下白吉 31回答3有哪些世界观超庞大的好看的网络小说?打开APP 小敏哥测评 353回答4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说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内地上怎么可能会有霜?打开APP 微周刊o蒋新国 1181回答5你敢晒一下自己的退休金吗?打开APP 803炘为有您 460回答6苗阜发文称不走商演之路是因为“人各有志”,你认同这种说法吗?打开APP 铜雀台前燕 369回答7你的颜值巅峰是什么时候?有照片吗?打开APP 熊猫映画OL 218回答8伊戈达拉投篮差,如果万金油刘志轩顶替他,勇士能逆转猛龙夺冠防住伦纳德吗?打开APP 打不过就投降加入你 317回答9老板带着客户参观工厂时,几个员工围过来问工资为什么还不发,如果你是老板,怎么办?打开APP 职场三哥 115回答1
为什么有人会说唐代宗李豫是一位堪比李世民的皇帝
唐朝第九代皇帝是唐代宗李豫。他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安史之乱”后,唐代宗从父辈手中接过烂摊子时,盛世的繁华还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唐朝的大将郭子仪之子郭暧,被唐代宗招为驸马。有一次,郭子仪做寿时,公主摆架子不去拜寿。郭暧觉得很丢面子,一怒之下打了公主。公主受了委屈,向父皇告状。郭子仪听说此事后,诚惶诚恐、提心吊胆,便绑了郭暧进宫请罪。唐代宗倒没有责怪驸马的意思,反对郭子仪说:不痴不聋,是很难做好一个家庭的主人的,唐代宗的意思可能是,小两口的事情,做老人的还是不管为好。“不痴不聋,难为家翁”的俗语,就是出自唐代宗之口,看来唐代宗确实深知人情世故。从这个小故事。也可以看出唐代宗确实不简单。唐代宗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对安史降将采取了姑息政策,最终平定了这场历经八年之久的,然而,却造成了外藩入侵和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代宗在朝廷内宠信宦官,排斥功臣,朝廷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也不断上升。十几年后,唐代宗把藩镇割据这个难以消除的祸患,留给了他的后继者。那么,这样一个善于调节夫妻矛盾的皇帝,为什么会被说成是堪比李世民的皇帝呢?其实主要就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或者说在这么三个方面非常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们俩也确实具有可比性。其一、唐代宗精通用兵之道,是安史之乱后唯一有实战经验的唐朝皇帝,李世民开创的唐朝到安史之乱也就130多年,而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乱,却让唐朝继续存在了140多年唐代宗李豫15岁时,就被封为广平王。安禄山叛乱后,李豫跟随唐肃宗在灵武招集部队,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都隶属元帅府。当时,唐肃宗刚刚继位,兵弱将寡,李豫躬身下士,抚怀流散民众,没多久就招兵数万人。当时,安禄山的已经攻占了长安,声势大振,唐朝的多数不敢与叛军直接交战。为此,李豫亲自组织勇敢之士阻挡叛军,多次把叛军挫败,士气为之大震,唐军对叛军的战争有所转机。以后,回纥叶护王子率兵援助唐军,也是唐代宗派人联络和协调。其二、唐代宗李豫和唐太宗李世民都善于利用“借力打力”的战略,比较重视平衡朝廷的各种力量唐代宗即位后,任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遣使求兵回纥,以讨史朝义。广德元年,朝义兵败。唐代宗李豫借西北的民族回纥,来平定安史叛乱是需要勇气的。事实上,叛乱平息后,回纥可汗归国时所率部众沿途大肆杀掠,也是引狼人室之举,如骨鲠在喉,难以言语的难堪!如果没有一定的战略定力,很容易引发对外战争,属于“以毒攻毒”的一剂猛药,后来的大明王朝在保卫国都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就不敢利用皇太极的八旗军来打李自成,崇祯皇帝就是怕“引狼入室”呀!所以,唐代宗确实是比较善于“借力打力”,敢于“引狼入室”的一个有战略眼光的皇帝,从这个角度看,唐代宗确实可以堪比李世民,拥有天可汗的血脉他,也确实镇得住这些游牧部落。安禄山攻陷长安后,唐玄宗率妃嫔及皇子皇孙仓皇往蜀,李豫的王妃沈氏一步走迟,落于敌手,被安禄山乱兵解至东都洛阳。翌年,李亨即位为肃宗,其子李豫为兵马大元帅。在李豫率兵收复东都洛阳时,李豫与沈氏在洛阳宫中相逢,二人悲喜交集,相拥难离,但因军情紧急,未及安置沈氏就离开了。说明唐代宗李豫确实有“舍小家”的气度。不仅如此,他还善于利用独孤妃的智慧,来处理棘手的朝政。唐代宗李豫的贵妃独孤妃,出身名门,工部尚书独孤颖之女,先为代宗李豫贵妃,卒后谥为“贞懿皇后”。独孤氏姿容美丽,宽厚、贤淑。在李豫为太子时,纳独孤氏为妃。后独孤氏生下一子。几年后又生一女,即华阳公主,后为道士。李豫因独孤氏品貌双全,又十分善良,故对其十分宠爱。后李豫即位为代宗,册封独孤为贵妃。因代宗对独孤氏的才智、处事十分欣赏,故每遇棘手难办之事,总想与独孤氏商处,然独孤氏总说自己知识浅薄,不懂事理,故每每回避,但事实上又能够为李豫出一些好主意。马嵬坡后,李豫随父亲唐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 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起初,唐肃宗皇后张良娣与宦官李辅国互相利用,后来却有嫌隙。张皇后想杀李辅国,废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儿子。公元762年四月,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勒兵捕保,幽禁张皇后,肃宗因此被惊吓死了,李辅国于同月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宝应”,代宗继位后,李辅国以立帝有功,恃此骄横。竟然对代宗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呢!唐代宗执政初期,宦官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专权用事。事实上 宦官李辅国手中握有兵权,骄横跋扈的他甚至让代宗居于深官,自己处理国家大事,唐代宗心中虽然不满,但奈何手上无兵,只好同意。于是朝中无论大事小情,统统要与李辅国商议之后才施行,唐代宗的低调和委曲求全。后来,大臣元载得到唐代宗的支持后,制订了惩治鱼朝恩的方案。这一年的清明节,唐代宗在殿内设置酒宴,宴请亲贵,元载突然带人闯入,将鱼朝恩逮捕,由唐代宗当场历数其罪状,并下令朝恩自尽。鱼朝恩不服,欲进行狡辩,元载早安排人上去将鱼朝恩勒死,对外则说其受敕自缢。大历五年,鱼朝恩死后,他不再用宦官掌兵。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间,唐经过安史之乱,已经元气大伤。代宗面对危局,也任用了一些贤能之士进行改革,企图重振国威。他改革盐政,支持刘晏推行食盐专卖,并实行“常平均输法”。其实,唐代宗李豫是一位富有诗情画意的皇帝,他为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首至情至性的帝王笙歌。他的一生,戎马匆匆,仍然痴情不改。唐代宗李豫死后,唐王朝尚有十二任皇帝、一百四十五年祚运。这十二任皇帝中,除唐宪宗李纯、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稍微像样之外,其余昏庸,一蟹不如一蟹。而相对来说,唐代宗李豫就被有些后世历史学家誉为“ 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当然从这些角度看,他确实堪比唐太宗李世民。
当孩子说不想学习的时候,我该怎么回答才能让他爱上学习
告诉孩子人生每个阶段该做的都不同,当你该学习的时候就要好好学习,当该工作的时候努力工作,在家里能担当在外面顶天立地。前提是要学习好自己的本领。多体谅孩子的学习,多说道理多做对比让他明白不读书的后果,说说我们大人的不易为了孩子读书付出的太多。我们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同时孩子们读书也应该快乐的学习。好好学习珍惜自己的好时光。多讲些责任,使命的道理。人生的价值观!
日本武士最初是怎么产生的,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日本天皇吗
”武士“一词当然不是特指日本武士,然而武士作为一个阶级在日本历史上曾长期扮演重要角色——在日本武士是一种特定的社会阶级、一种身份,在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个阶层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他们甚至架空了名义上的日本最高统治者——天皇的权力。日本的早期历史是比较晦涩不明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日本还没发明文字,因此早期的日本历史要么是以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要么见于古代典籍的记载之中。由于受制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因此典籍基本只记载了倭奴国、邪马台国前来朝贡的事迹,而在此之后日本就从的典籍中蒸发了,再也见不到相关的记载。从魏明帝曹睿册封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之后日本从史籍中消失了数百年时间,直到相当于我国南北朝末期日本列岛已基本被大和国统一之后才又在典籍中出现关于日本的记载,至于这个大和国和之前的倭奴国、邪马台国究竟是何关系至今仍存在争议。公元646年正月大和朝廷正式颁布《改新诏书》,以此为标志开始了效法大唐文明的大化改新——日本按大唐王朝的模式对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具体到军制改革方面:当时的大和朝廷在首都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全国男性均有在军中服役的义务。当时每个军团一般维持在1000人左右的规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军团的兵源在农民之中征发。当时日本效法隋唐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把全国的土地和收归国有,变成“公地、公民”。因此当时日本的军团制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隋唐府兵制的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役制度——其核心在于:国家将皇室占有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而农民则为国家承担兵役。这就注定这种兵役制度将和隋唐府兵制一样随着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而难以为继。大化改新后的日本效法大唐的均田制而制定自己的土地制度,其基础建立在公地公民的经济关系上——土地公有,国家按“班田收授法”分给公民口分田,公民则必须向国家交纳租、庸、调,并为国家服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主荒地被开垦出来。奈良时期实行的“三世一身法”和“垦田永年私财法”实际上意味着朝廷对土地私有化的承认。新兴的私田地主出于免税和寻求庇护的考虑往往将土地所有权名义上捐献给皇室、贵族或寺社,因为这些特权阶层享有免税特权,如此一来形成了大量世家贵族名下的寄进制庄园。随着寄进制庄园的大量涌现,贵族们实际并没足够的精力打理自己名下的所有庄园土地,于是就任命那些开发土地的原主为庄官,负责实际管理和经营土地,自己收租即可,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土地名义所有权和实际管理权的分离。后来日本为限制土地私有,又推行了知行国制:授予部分贵族特定国的国司推荐权,并给予公领地的收益,是为“知行国”,国司原本为律令制下管理地方的行政官员,至此而一变为公领的受领者。国司进一步将土地经营权和行分给乡司、惣司、保司实际执掌。庄园和公领由于互相争夺土地资源而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事实上无论是庄园还是公领都出现了名义拥有权和实际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庄园公领制。在这种制度下原本律令制的班田和租庸调制崩溃了。担任国司和庄官的人都要承担向中央或领主交纳税收的义务,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将领地内的部分人武装起来,同时朝廷出于安定地方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把捕盗、征税等权力下放给国司,形成了“国衙军制”。因此地方的国司和庄官逐渐演变为军事贵族,武士集团形成了。到11世纪武士已经成为日本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并被分割为两大集团:桓武天皇的后裔桓武平氏和清和天皇的后裔清和源氏。两大集团开始了争夺的斗争,经过长期的斗争后平氏家族在其领袖平清盛的带领下击败源氏,成为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平清盛生于元永元年(1118年),是桓武平氏领袖平忠盛的嫡子,至于平清盛的母亲通常认为是祇园女御(但也有说法认为不是)。祇园女御本是白河天皇宠妃,日本的古典名著《平家物语》甚至认为:平清盛的母亲是在怀有白河天皇之子后才被赐与平忠盛,因此也有平清盛其实是白河天皇私生子的说法。平清盛在大治四年(1129年)被授予从五位下左兵卫佐的官职。久安二年(1146年)平忠盛因为海盗有功升任刑部卿,平清盛则接任其父原有的官位从四位下中务少辅兼安艺守。这一役并且让平家掌握了濑户内海的制海权此一莫大利益。之后平清盛与父亲一同致力于扩大在西日本的势力,同时开始信奉位于宫岛的严岛神社之神祇。仁平三年(1153年)平忠盛去世后接班人平清盛开始成为京都伊势平氏一族的领袖。保元元年(1156年)七月十一日平清盛在保元之乱中与源义朝联合支持后白河天皇并获得最终的胜利,因而赢得后白河天皇的信赖,于是升任播磨守及大宰大贰。然而此后清盛与藤原通宪(信西)联手扩张其权力的企图让藤原信赖与源义朝大为不满,两人于是举兵对抗之。这就是发生于平治元年(1159年)爆发的的平治之乱。源义朝乘平氏家族离开京城参拜神社之机,联合藤原信赖拘禁上皇和二条天皇。在外的平清盛闻讯,立刻赶回京城,击败源义朝,诛杀藤原信赖,源义朝在逃至尾张时被手下杀死,以源义朝长子源义平为首的许多源氏族人均被处死,也被捕的义朝三男源赖朝则被处以流放至伊豆国之刑罚。自此平清盛打下了武家的基础。平治之乱结束后平清盛支持年少的二条天皇亲政,不过在其妻平时子的同父异母妹妹平滋子与退位的后白河上皇生下宪仁亲王(后来的高仓天皇)后平氏一族就开始期望宪仁亲王能够继承天皇之位。这造成了二条天皇的不满,并且因此将平时子及平滋子之兄平时忠处以流刑。反之平清盛逐渐向后白河上皇靠拢。在二条天皇因急病过世后平清盛和后白河上皇联合册立宪仁亲王为皇太子。之后平清盛和后白河上皇之间的关系还延续了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同时他的官位也节节高升:从永历元年(1160年)升任正三位参议,应保元年(1161年)升任检非违使别当,永万元年(1165年)升任兵部卿兼权大纳言,仁安元年(1166年)从正二位春宫大夫升任内大臣。仁安二年(1167年)并且打破惯例,未经升任左大臣及右大臣的程序便直接升为正一位太政大臣,平清盛也因此成为从一介武士位极人臣的第一人。然而不久后平清盛却突患重病,甚至一度病危,因而平清盛只担任了三个月左右的太政大臣便辞职归隐并且出家,之后人称“相国入道”(入道是出家的意思)。不过他并未因此释出实权,仍然掌控大局。同时平氏一族也盛极一时:不但独占朝中的重要官职;在全国各地拥有多达五百多座庄园,并且因为推动日本与宋朝之间的海上贸易而赚取暴利。因此才有了平时忠口中的“没有平家一族,其他人就没法生存。”尽管平清盛作为日本首位掌握的武士不仅控制了西日本半壁江山,而且积极开展对宋贸易,积聚起了大量财富并获得了外戚的显耀地位,开启了武士执政的先河。然而平清盛其实是从武士身份起家而积极向朝廷贵族靠拢——他其实和历史上的历代权臣一样是在朝廷内部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后来武士阶层却在日本建立了自己的幕府,于是在日本形成了幕府实际掌握并架空天皇,然而无论幕府如何更迭始终不影响皇室的独特格局,日本皇室也因此成为世上现存自古老的皇室,号称”万世一系“。然而武士说到底是效忠于自家主公的私人兵马,天皇则被视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名义上的统治者而和自己并无太大关系。那么为什么后来的日本武士不像平清盛一样在朝廷内部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在天皇朝廷之外开创自己的幕府呢?平清盛虽然贵为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然而从一开始他就没能真正控制全日本——毕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家武士团其实是听命于自家主公的,谁管京都朝廷到底是天皇或是平清盛实际执政呢?平清盛其实也不能对各地武士团直接发号施令——不仅他不能,后来的历代幕府将军也不能,说白了所谓的幕府将军只是日本众多诸侯大名中最强势的那一个,可以凭借强大的实力压制地方势力,但却不能直接干预地方事务。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平清盛并未将被自己打败的源氏家族赶尽杀绝,而是采取又打又拉的策略,这意味着那些主动顺服于平家的源氏领主可以在平家的庇护之下保住自己的封地。对于源氏家族中那些和本宗关系较为疏离的支系网开一面进行拉拢倒还可以理解,不过平清盛居然还放过了自己最大的政敌源氏领袖源义朝的两个儿子:源濑朝和源义经。放过源义经的原因是平清盛在消灭源义朝后纳源义朝的侧室常盘为妾,也许是因为爱屋及乌而对源义经网开一面吧。至于源濑朝却是因为平清盛的继母因为觉得其与自己过世的儿子相似而被放过,这也未免太任性了吧。当然此刻的平清盛根本预料不到自己放过的这两个源氏后裔会给平家带来什么,也许在送源濑朝去流放地时他还会来上一句“好好睁大你24K纯钛合金狗眼看着我平家是如何征服天下哒!”公元1180年(治承四年)平清盛把未满三岁的外孙立为新天皇即安德天皇。原来的高仓天皇被尊为上皇,实则是被软禁。高仓上皇曾乘坐宋朝赴日贸易的商船出海进行政治谋划,掀起平氏势力的活动,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受制于平家。然而正如老话所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就在平家势力鼎盛之时三股无法坐视平氏的势力也已然成形:除了必然对之不满的皇族及贵族外,武士族群也因为平氏的贵族化,利害关系已经与其渐行渐远而大感不满。于是在治承四年(1180年)激起了反抗平氏的第一波浪潮:源赖政拥护后白河法皇次子以仁王以对抗平清盛。然而迅速反应的平清盛立即派四男平知盛领军征讨之,最后败逃的以仁王和源赖政两人都被诛杀。然而以仁王平氏的令旨仍然在全国各地广为传播。1180年八月被清盛流放到伊豆国的源赖朝与其正室北条政子的娘家北条氏联手举兵。九月信浓国的源义仲也举兵反平氏。为了防止源赖朝的势力坐大,平清盛派遣由嫡孙平维盛率领的大军进入关东。杀入关东的平氏大军在源赖朝起兵当月就令其品尝了一次惨败:石桥山之战源赖朝以三百骑兵力,与平氏武将大庭景亲三千骑兵力正面对峙,结果遭惨败,兵力所剩无几,“遁入山中”。这次失败对源赖朝的教训颇大——从日后的多次战役中可以看出:他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即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与敌进行正面攻坚战。从源氏与平氏的几次大决战过程中源赖朝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求稳,战术上求快,不打则己,一打必胜。1180年阴历十月的富士川之战是源赖朝举兵后的关键一战。这时虽然源赖朝的兵力已相当庞大,的战斗力也胜于平氏军,但是源赖朝并没有轻敌。在正面摆出决战态势的同时采取迂回包抄战术,令武田信义率军在夜深入静之时包抄敌后。武田军通过富士沼泽地时惊动了群集在沼泽地里的水鸭,群鸭惊恐,鸣叫乱飞,“羽音编成军势之壮”。平氏军突闻源军自背后袭来,吓得失魂落魄,慌忙逃窜,源氏军不战而胜。这次战役的胜利大大削弱了平氏的威势,平清盛在失败中一病不起,于翌年阴历二月一命呜呼。源赖朝相继占领房总、武藏、相模等地。1180年阴历十月源赖朝进京,朝廷任命他为权大纳言兼右大将职。12月源赖朝离京返回镰仓,称“镰仓殿”,同时源赖朝为统一管理御家人建立了侍所。1183年源赖朝建立东国,同年朝廷颁布《寿永宣旨》,承认其在东部之统治权。与进入京都的武将源义仲和西国的平氏对立。1184年派其弟源义经率军西征,讨灭源义仲。次年源义经发动经坛之浦之战消灭平氏。同年源赖朝以追捕与院政接近的兄弟源义经为由,在各地设置守护、地头职。可随着赖朝势力的扩展有许多行政和司法事务要处理,那么建立相应的家政机构,便提到日程上来了。并于1184年阴历十月六日,正式建立了公文所,负责处理行政事务。由大江广元任别当,中原亲能任次官,藤原行政、藤内远元、甲斐四郎、大中臣秋家等为寄人(评议)。二十日成立问注所,负责“诸人诉讼”的裁诀,由三善康信任执事。至此日后统治日本七百余年的幕府制度正式创立。幕府其实说白了就是凭借武力建立的军,当时的日本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分成大大小小的藩国,各藩国由不同的诸侯大名统治。幕府从本质上而言:其实也是一介诸侯大名,只不过是所有诸侯大名中实力最强大的那一个——是普通大名和日本天皇之间的一个中间人:对上要效忠天皇;对下管理各个普通的大名。幕府的权力就理论上而言来自于尊皇,在名义上幕府也承认天皇是日本的最高主宰,而自己是天皇的臣子。不过理论归理论,实际上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日本历史上改朝换代的现象是存在的,只不过更迭的都是幕府——自幕府制度诞生之日起日本一共经历了镰仓、室町、德川三任幕府的统治,不过无论这些幕府将军如何更替,一直还是比较尊重日本皇室。根本原因是:日本特殊的政体——天皇并不干涉幕府的利益斗争,对幕府也没有什么威胁;而幕府将军只是实力更强的大名,没必得罪皇室,招致其它大名的联合反对。事实上整个幕府时代天皇都近似于傀儡。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日本皇室所谓的万世一系恰恰是万世一系的傀儡。承久三年(1121)后鸟羽天皇号召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义时,结果镰仓武士集结起十九万大军,最终挫败了万余名朝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幕府就占领了京都、设立了新天皇,将后鸟羽天皇流放,参与反对幕府活动的贵族和武士被悉数处死。此后幕府在京都设六波罗府,由六波罗探题负责京都治安和监视朝廷。天皇失去了掌握的权力,也失去了夺回朝政的可能。此后幕府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任何力量若要挑战幕府的权威,哪怕是天皇也被认为是叛逆不道,在日语中出现了“天皇御谋叛”一词。在和皇室作战前幕府执权北条义时甚至放话道:“天皇陛下既然好战,那我们就献上十万大军作战给陛下观看”。但也该看到:这些实力派新兴武士的内心深处虽藐视皇室的军事实力,但对其残留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始终有所忌惮:皇室在精神上所具有的不可侵犯性在七百余年的幕府时代其实一直存在——尽管新兴的武士可以架空皇室,但却没任何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废黜皇室。北条义时本人就时常害怕遭受天谴,他甚至偶尔会魂不守舍——曾因一个霹雳震坏府上的厨房而特地向幕僚咨询吉凶。1868年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武士德川幕府的统治终结了。1872年明治新颁布了征兵令。在此之前当兵是武士阶级的特权,然而在征兵令颁布后凡年满20岁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有种说法认为:西南战争是穿皮鞋、用洋枪的农民子弟打败了穿木屐、用太刀的武士阶级。这种说法虽过于绝对化,但的确有一定道理——实际上西南战争的确是明治新按全新的征兵、练兵模式招募而来的以农家子弟为主的新军用更为先进的西洋装备战胜了由武士阶级为主的叛军。征兵令颁布之后武士被剥夺了佩刀的权利和时代相传的俸禄。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以各藩藩主为代表的上层武士由于得到了新用于赎买其特权的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而转型为资本家阶级,然而当初积极投身尊王攘夷运动的下级武士则日益陷入困顿之中。在新看来:这是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必要之举,至于武士阶级的铁饭碗被打破后下级武士要么选择像上层武士一样兴办实业,要么像普通百姓一样务农做工,总之得要自食其力,不能再靠国家供养。新这么想其实并没错,可下级武士们也有自己的道理:他们是为明治新的建立流过血的,到头来自己成了改革的牺牲品。1876年明治以有息债券的形式一次性偿付武士的退休金,在看来:这已是仁至义尽了——农民、工人还没从领到过任何东西,而武士拿着这些债券可以进行各种投资。然而这一政策高估了下级武士的智力水平,以致于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因不善经营而破产。在看来:你不会经营是你的事,我已做到了仁至义尽;可在下级武士看来:自己提着脑袋幕府换来的就是自己的衣食无着。双方的矛盾迅速扩大,终于在1877年2月引发了西南战争。到这年七月明治成功将叛乱武士下去,至此武士作为日本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彻底成为了历史,然而武士阶级所遗留下来的好战风气却并未成为历史,以致于当武士阶级早已成为历史之时武士道传统却被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用作士兵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