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三国全面战争军屯有什么用(军屯耕战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4-12 09:59:04作者:小编酱

军屯耕战是什么

耕,即农耕;战,即作战。主要目的是实现兵农合一,既保障国家的经济力量,又保障国家的军事力量。春秋以前,只有贵族才能从军,因此战争具有礼仪性质或者说游戏性质;战国以后,战事日渐惨烈,从贵族战争演变成为全面战争。耕战制度也就是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而出现的,主要是法家人士倡导。如李悝、吴起等,最著者则是商鞅,他在秦国建立的二十等爵制度就是对耕战的保障。战国之前,没有纯粹的农民,军人皆是贵族;耕战制度建立后,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体,贵族多由军人出身。秦国即凭借强大的农民生产体系、全民皆兵以及战争鼓励制度,从而横扫六国。

六盘水为什么叫六盘水

在的版图上,地处贵州高原的六盘水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城市,是当年大三线建设的产物。1964年5月,根据同志关于加强基础工业和备战的指导思想,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战略布局,中央作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决定把沿海工业向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迁移,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用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投资千余亿元,在西南、西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建成以攀枝花(四川渡口)钢铁基地为中心,及相应的交通、煤炭、电力、建材与有色金属(铜、铝等)工业基地,为了长期备战同时还安排了配套齐全的军事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基地,使地处战略后方的大三线成为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独立生产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宏伟壮观的战略规划。1964年6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煤炭工业部按照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始对西南三省19个矿区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认定地处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矿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7月在四川西昌召开的西南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上确定六(枝)盘(县)水(城)煤炭工业基地为三线建设重点配套项目。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委、经委和煤炭部等还在北京、重庆、贵阳、昆明、成都、渡口、会里等地开会讨论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建设的问题。总的布局设想是按照当时六盘水矿区的精查储量(87亿吨),先在六盘水安排1千万吨左右的设计生产规划,经过10年努力后,在六盘水周围逐步扩大建设规模(如纳雍、织金等地),最终建成具有2-3千万吨生产能力的煤炭工业基地。不仅要保证攀钢用煤,而且能解决南方各省(如两广、两湖、江西等)长期用煤必须“北煤南运”的重大压力问题。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了落实同志“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全国各行各业和国家各个部委都投入了大部或主要力量,积极参加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即为三线建设的主要工业布局和建设规划奠定了基础。国家煤炭部、铁道部、、冶金部、建材部、水利电力部以及解放军铁道工程兵分别奉命派遣大批地质、设计、施工队伍开进六盘水地区,到1966年7月止,已集中了7万多人的建设队伍,加上地方支援力量,共有10万余人投入了六盘水开发会战。在建设上采取了用大兵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在领导体制上采取建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等各级战斗指挥部及党的组织,建立矿区委员会,实行党政一体、高度集中、政企合一、工农联盟的办法,同时借鉴国外托拉斯的经验进行管理,还采用了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工改兵)的办法;在指导思想上以解放军和大庆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上采用先进技术,生活上因陋就简。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富春、、李井泉、余秋里、谷牧、程子华、吕正操等先后到六盘水矿区视察,对六盘水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所有参加六盘水会战的干部职工,在同志指示的鼓舞下,在地方党委、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以极高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创造了惊人的业绩。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荒凉落后的六盘水地区就开工了矿井12对,生产能力达825万吨;洗煤厂4个,洗选能力410万吨;还建成了为其配套的机械制造厂和修配厂、电厂、矿灯厂、火药厂,以及矿医院、总仓库、水源、铁路专用线、公路等等。在重点开发六盘水煤田的同时,西南环线成都-昆明、重庆-贵阳、贵阳-昆明三条铁路开工建设,水城钢铁厂、水城发电厂、水城水泥厂等冶金、电力、建材工业迅速兴起。  正当六盘水三线建设初步取得成果,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规的时候,运动暴发了,六盘水被戴上了“黑样板”的帽子,整个矿区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及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广大党员、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支援六盘水建设的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六盘水矿区的开发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73年,历经8年的大会战基本结束,支援六盘水建设的部分单位、部队3万多人奉命调离。  1975年,同志复出并开始抓整顿,煤炭部渡口现场会肯定了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红样板”,六盘水的开发建设又逐步恢复。到了1978年,六盘水矿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一个以煤炭为重点、包括冶金、电力、建材等工业在内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已建成矿井22对(投产21对),设计总能力1120万吨,建成洗煤厂5个,设计能力491万吨,建成了为煤矿生产服务的机械制造厂、矿灯厂、火工厂等;水城钢铁厂已达到年产25万吨生铁;水城发电厂年发电量已达到5万瓩;水城水泥厂已年产水泥60万吨。三线建设的伟大成果,为六盘水地方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组织基础,为六盘水的经济繁荣、幸福和社会进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考虑到六盘水的长足发展和便于实行全面规划统一领导管理,贵州省于 1975年5月向国务院建议将六盘水地区改设为六盘水市(省辖市)。1978年12月18日,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以国发(1978)264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六盘水地区改设为六盘水市,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县级特区。从此,在党的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六盘水市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白帝城托孤,真的是君臣情深一段佳话吗

“永安(白帝城后改名永安)托孤”,一直以来有不同意说法,有充分肯定的,也有予以质疑的。夷陵之战,刘备遭受了一生以来最大的失败,不但荆州没有收回来,自己受到的损失也是史无前例的,东征的意义还没来得及展现便被一把火烧的烟消云散了,刘备深受打击,几乎是被击垮了。于是,他召来了他最信任的人诸葛亮,俨然是要交代后事了。《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回应刘备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这该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君臣之间的对话,特别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显然刘备是很真诚的给诸葛亮说的。给予肯定的是陈寿,他就是认为这是刘备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高度赞扬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所谓“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也有学者认为,刘备的一番话,是事先设计好的台词,是很虚伪的,是逼迫要诸葛亮承诺永久是臣下,像是当年高祖刘邦,病重时搞得“白马之盟”一样。而“君可自取”,“取”也不是取代的意思,而是赋予诸葛亮废立的权利,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可是,这样是否忽视了李俨的存在呢?李俨是益州领导集团的代表人物,刘备也同样托孤给他,诸葛亮为主,李俨位副。而且李俨拥有一部分兵权。于是就有人说,刘备这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刘备与诸葛亮是荆州带人入川的,刘备当然也要平衡荆州与益州大臣之间的权利。所以,“君可自取”,谁又能说不是刘备赋予诸葛亮,以防止刘璋旧部阴谋叛乱的权利呢?事实证明,刘备去世后,李俨很快被边缘化了。“永安(白帝城)托孤”,无论是虚伪还是设计的台词,刘备能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足能彰显刘备的人格魅力,这话是曹操,孙权不一定敢说出来的。这也是充分体现了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相互信任与了解,着实是历史上君臣相处情深的一段佳话,也足以证明刘备真不愧是一代枭雄。

明代的卫所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创。卫所制具有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彩,且卫所制是一种驻防体系,并非战时编制。卫所军平时进行军事训练,遇战事则由朝廷命将充总兵官,抽调卫所精锐出征,战毕将领归还总兵印绶,军士各回屯所。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帝国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然而,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到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一、 卫所明朝设立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作为最高军士机构,分掌天下军籍。统领都指挥使司及其下属的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五军都督府之下设都司,掌管一省或一方军政,下辖各卫、所,全国共设16都司。其中13都司与13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同名同治,并为一省中的三司。二、 军户卫所军事皆另立户籍,称为军户,军籍与民籍分属不同系统。父子、兄弟相继,世代为军,非奉皇帝特恩,不得更换脱免。三、 军屯制度卫所制度以军屯为经济支柱,朱元璋曾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卫所军士皆有屯田、守御的不同分工。原则上“临边险要,守多于屯,地僻处及输粮艰者,屯多余守”。每名屯军都有官拨的一份屯地,工具、种子、牲畜等由工部屯田司统一供给。屯地不准买卖、转移,如屯军因调遣、老疾、事故等原因不能耕种,必须交回官府。

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这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代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雄浑厚重的历史之中,人才辈出,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但你有想过为何强大的汉朝,咋就分成三国呢?由于东汉朝廷之上,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董卓称霸朝纲,天下群雄逐鹿中原,最终形成以刘备、孙权、曹操为代表的三国鼎立局面。刘备、孙权、曹操三方你攻我守,形成僵局。相比之下,刘备手下良将最多,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实力雄厚。最后由于蜀国大将关羽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不听诸葛亮的劝诫痛失荆州,命丧敌手;大将张飞醉酒怒打部下,被手下酒后偷袭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不惜毁坏孙刘联盟,违背诸葛亮的意愿执意带兵攻打东吴,蜀军大败,最后刘备含恨而终,蜀国开始走向没落。大家都知道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在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去世之后,将王位传给了其子阿斗,并嘱托诸葛亮以及诸位大将尽力辅佐他。但是由于阿斗的软弱,还是导致了蜀国最后的灭亡,最终刘备兴复汉室的夙愿也得以破灭。而剩下的东吴由于蜀国的结束,同样也面临着很大的危机,最终还是败给了曹操,曹操统一中原,成为了魏王,落在了曹操的手中。三国鼎力时期,东吴有周瑜和鲁肃,蜀国有诸葛亮,魏国有司马懿,他们之间的交锋,斗智斗勇,尽显神威,实力势力都不相上下。可是三国鼎立,谁是最后的赢家呢?吴国在赤壁大战曹操,周瑜采用火烧曹军战船的方法大败曹操,东吴占据绝佳的地势优势,扼守吴国属地,易守难攻,魏蜀吴三国相互遏制。其中,曹操兵力最为庞大,吴蜀结盟是最有效的防御曹操的战略方法,孙权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在这样的形势下,各方只能就此僵持下去。正在曹操无从下手的时候,吴蜀联盟遭到了变故。鲁肃多次前来向关羽索要荆州,却被关羽多次直接拒绝归还。孙权就想暂时先放下荆州,毕竟吴蜀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孙权为了巩固吴蜀联盟,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但狂妄的关羽却不同意,还骂孙权是狗,于是就造成了隔阂的开始。后来,刘备带军出征,关羽奉刘备和诸葛亮命据守荆州。因为此次出征需要大量兵力,留守在荆州的军力就不太够,同时也因为关羽不听诸葛亮劝告,狂妄自大,被一个小小的角色捉住砍掉了头颅。远在汉中的刘备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来不及前去营救。于是刘备回来之后就开始攻打东吴了,进而就遭遇了蜀军惨败,最后导致蜀国没落。蜀国灭亡后,打破了魏蜀吴三国的制约平衡,很快,东吴就被曹操大军攻破了。曹操、刘备、孙权一辈子征战四方,到头来,刘备含恨而终,孙权也终于大败,只剩下曹操一统中原。曹操统一后,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更不想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罪臣,自己也不再想要登上帝位。曹后,儿子曹丕继位。曹丕还是一直信任司马懿,因为他能登上帝位都是司马懿的功劳,于是他给了司马懿很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他最后丧失皇位的结局。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了曹爽的排挤,于是,在曹爽和曹芳离开洛阳后,司马懿举兵起义夺得了。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反而是昔日曹操手下的司马懿隐忍,筹划,最终夺得了江山的。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且说为何会落到这样的结局。先说曹操,他是著名的军事家,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了司马懿的不简单。在他死之前他曾对曹丕说务必要防范司马懿,结果曹丕不听曹操的劝诫,给予了司马懿最高的权力。而曹丕本来是没有什么才能的,在治国治军等方面都极为欠缺。在他死后,他的后代一直排挤司马懿,就理所当然地造成了司马懿的事实。谁都想不到,群雄逐鹿,举兵董卓,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征讨三国鼎立,互相遏制,一生都为了统一而奔波征战,结果却是为司马懿打下了整个江山。由于刘备的感情用事,不听劝告,固执至极,最后造成了失败。

收藏

相关资讯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