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陆军少尉长官手套值多少钱(隆美尔在闪击法国期间只是个轻装甲师师长,为何短短几年就成了陆军元帅)

发布时间:2023-06-08 11:29:01作者:小编酱

隆美尔在闪击法国期间只是个轻装甲师师长,为何短短几年就成了陆军元帅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德军三大名将之一,他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由一个步兵师师长迅速提升到陆军元帅,一方面是因为他得到了的赏识,有了元首的刻意提携,升官自然就很快了;另一方面这也缘于隆美尔优秀的军事才能,毕竟是一个以实力说话的地方,能不能升官最关键还在于能不能打仗,如果隆美尔只会一些花拳绣腿,真打起来又打不好,无论给他多少关照,他的官也是升不起来的。

埃尔温·隆美尔于1891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他在家中排行。隆美尔从小就体弱多病,但他却非常喜欢网球、自行车、滑冰等体育运动项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养成了强壮、自信、倔强和节俭的性格。

青年时代的隆美尔并没有想过要做一名军人,他的第一志向是当名工程师,在他14岁的时候曾经和朋友一起制作过一架完整的盒式滑翔机,而且这个滑翔机竟然还能飞出一段距离。当时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还没几年,隆美尔就有了制作飞机的能力,虽然这架飞机不够精巧,但也足见他在机械方面的领悟能力,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优秀的装甲兵指挥官埋下了伏笔。

德国是个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在社会中享有非常优越的地位,处于这点,隆美尔的父亲便把他送进了军营,1910年3月隆美尔加入了第124伍尔登堡步兵团。到1911年3月隆美尔又进入了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成为了一名军校学生。

1912年1月军校毕业后,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回到了124步兵团,负责新兵训练。到1914年一战爆发后,他也随军参加了战争。在整个一战期间,隆美尔表现突出,曾有一次带兵闯入法军阵地,在占领了4个阵地后坚守到了援军的到来,期间多次打退法军的反扑,他也因此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在战争期间,每次出战他都冲在战线的最前方,带领士兵发动冲锋,进攻成为了隆美尔兵法中的不二法门,喜欢且擅长进攻的风格,也是他成为装甲兵指挥官必不可少的素质。

一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只能保留一支10万人的国土防卫部队,大量的军人被裁撤,而隆美尔因为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而保住了饭碗,成为了保留下来的4000名军官中的一员。

此后隆美尔在德中长期担任教官,并在1937年根据自己多年在中的实践总结出了《步兵攻击》一书,该书贯穿了德事理论的进攻神经,那就是“进攻!进攻!进攻!”,同时隆美尔在书中还强调了发扬火力的重要性。这本书出版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到1944年10月至少再版了18次,美军还在1943年将其翻译成英文,巴顿将军也曾不止一次阅读过此书,并能背诵其中许多重要的章节段落。这本书的问世为隆美尔赢得了不少声誉。

结缘

1934年9月30日,访问了隆美尔所在的部队,本来只是一次例行公事的视察,在这次视察中隆美尔却有幸结识了戈培尔,很快就为戈培尔所赏识。后来戈培尔将隆美尔引荐给了,之后隆美尔就成为了警卫部队的指挥官。

▲得到的赏识,是隆美尔打开晋升之路的关键

在担任警卫部队指挥官期间,隆美尔凭着出色的表现逐渐取得了的赏识,不过最为重要的是,与隆美尔一样都是草根出身,虽然是德国的国家元首,但在中贵族出身的军官仍掌握了大量实权,对形成了掣肘。也因此希望能提拔一批平民出身的军官,利用这些平民军官来对抗军中的贵族势力。即出身平民,才能又非常出众的隆美尔就自然成了重点培养的人选了。

到1939年8月,隆美尔成为了“元首”的指挥官,并被提升为了少将。到二战爆发前,隆美尔多次服务于身边,与关系日渐密切,他给留下的印象是精明强干、恪守职责,这就为他后来的提升搭好了阶梯。

打造“魔鬼之师”

德国闪击波兰成功后,隆美尔就马上就认识到了装甲师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于是他说服了让他去指挥一个装甲师。但这个要求在拿到德国陆军总部讨论的时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此前隆美尔最多只指挥过一个师,还是步兵师,当时德国的装甲师非常少,只有6个,让一个只指挥过一个步兵师的人去指挥一个装甲师,这在陆军总部的那些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过最后还是在的强力干预下,陆军总部最终同意由隆美尔出任新组建的第7装甲师师长。

第7装甲师明面上是个装甲师,但却是当时德军中最差的装甲师,该师是由原第2轻型装甲师改编而来,第2轻型装甲师只装备了90辆轻型坦克,还多是吞并捷克的时候从捷克军中抢来的旧货,其战斗力远低于德军最早建立的6个标准装甲师。在波兰战役结束后,第2轻型装甲师虽改编为第7装甲师,坦克数量也增加到了200辆,但仍有一半是捷克制造的轻型坦克,整个部队的装备可以说是又烂又少。而军中士兵多出自图林根,一个很少出优秀军人的地方,所以士兵就远不及其他部队那么好训练了。

不过这点困难是难不倒隆美尔的,不然他也不会成为德军三大名将了。担任第7装甲师师长后,隆美尔便立马整肃起了军纪。他将一些作风散漫的军官给撤了职,并每天都带头出操跑步,同士兵一起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虽然训练十分辛苦,但当士兵们看到师长也接受着跟他们同样的训练的时候,自然也没什么怨言了。经过一番磨炼,部队的作风很快就焕然一新。除了日常的严格训练,隆美尔对战术训练也是不遗余力。到1940年5月法国战役开始之前,隆美尔其实只当了3个月的师长,在这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隆美尔凭借着自己超强的领悟能力刻苦钻研装甲兵战术,不但在坦克作战理论和实践方面很快就成了内行,而且还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战术。比如把坦克编成大小队形,用快速而熟练的无线电指挥和重炮轰击的形式实施野战等。隆美尔对第7装甲师的改造也得到了陆军总部的认可,统帅部也很快改变了先前对隆美尔的看法,认为隆美尔并非等闲之辈。

1940年5月,法国战役爆发,隆美尔所率领的第7装甲师也随大部队一起经阿登森林地区突破到了法国境内。在战斗过程中,隆美尔乘坐的装甲车始终出现在最靠近前线的地方,他没有坐在办公室看着地图指挥作战,而总是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他还经常率领坦克和部分摩托化步兵在前面为部队开路,在突破法军防线后,隆美尔的眼里只有进攻,他认为装甲部队的生命力就在于进攻,通过不断地进攻打乱对手的节奏和部署,因此它的部队总是突出在了整个战线之前。

在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的“魔鬼师”共俘获了97648名敌人,缴获大炮29门、坦克和装甲运输车458两、其他车辆3500辆,而他的部队仅付出了阵亡682人,伤1646人,失踪296人以及坦克42辆的轻微损失,可谓战果辉煌!

出战阿非利加

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的表现堪称完美,在很多科班出身的德国装甲指挥官看来,隆美尔的指挥虽然有些不合常规,但他在战场上的行动足以证明他是个出色的装甲师师长。他的出色表现也自然是看在眼里,在1940年12月20日给隆美尔的亲笔信中,就对隆美尔说道:“你应该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其实之所以在众多将领中如此破格优待他,是因为打算让他去担负一项艰巨的使命。

1941年2月16日,召见隆美尔,任命他为“非洲军”军长,任务是赶赴北非与意大利人共同对付英军。

原来在德国闪击波兰、征服法国的同时,墨索里尼也坐不住了,看着德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同为法西斯国家的意大利也想借着法国战败、英国被重创的机会,夺取英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埃及,以重塑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虽然在北非战场意大利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虽然英军此前也被德国揍得够呛,在北非没多少军事力量,但“战无不败”的意大利还是毫无悬念地败给了英军,在30万大军围攻3万英军的情况下,不但败了,还被俘虏了13万多人。

▲墨索里尼在北非现了眼,只好找替他擦屁股了

在北非现了大眼,墨索里尼只能求助于他的“希大哥”,看着这个不争气的盟友,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此时的正着手准备进攻苏联,虽然丢了北非也不影响接下来的苏德战争,但他怕意大利人会真的在北非被英国人打败,然后英国人又意大利本土,这样的话搞不好意大利人就退出战争了,甚至会加入同盟国一起对付德国,这也真是摊了个猪队友。虽然意大利人很菜,但看在同是法西斯国家的份上,“希大哥”也就只好拉兄弟一把了。

为了挽救意大利在北非的败局,派出了爱将隆美尔,他也希望隆美尔能攻下埃及进而占据地中海,然后在印度洋跟日本人会师,可以说这个设想是很美好的。

2月12日,隆美尔来到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当时意大利军正连吃败仗,军心涣散,早已溃不成军。的黎波里城内的意军军官早已把行礼打包,只等船只到来就打道回府回家去抱老婆了。军官如此,士兵就更乱了,上级的命令在军中已毫无作用,士兵们丢盔弃甲,拼命地往各种车辆上爬,唯恐落在战场当了俘虏。在意大利人看来,的黎波里的失陷是迟早的事了。

而北非对于隆美尔来说却是个全新的环境,与欧洲温暖的气貌完全不同,这里正午的气温能达到40-50摄氏度,而到了夜晚气温又能骤降到零摄氏度,不过最危险的还是突如其来的沙漠风暴,刚开始的时候没什么征兆,但这种风暴瞬间就会变成时速130公里的飓风,卷起铺天盖地的沙粒。

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北非也是实施机械化战争的理想场地,坦克和装甲车可以在这里肆意狂奔。而且相对于欧洲战场来说,北非是个独立的战区,虽然隆美尔名义上要受意大利北非战区总司令的控制,但实际上意大利人根本就指挥不动他,隆美尔直接听命于柏林。由于此时已把主要兴趣都集中在了进攻苏联的计划上,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让隆美尔见机行事,这就使隆美尔可以率领他的“非洲军团”独立作战,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因此北非也成就了隆美尔军事生涯的顶点。

由于运力有限,刚开始的几天来到非洲的只是少量先头部队,以第5轻装甲师的主力第5坦克团为主。此时英国人正大兵压境,如果让英国人知道驻守的黎波里的就这点部队,那英国人应该会毫不犹豫地对的黎波里发动进攻,这样的话,恐怕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还没登陆就会被英国人赶回欧洲。

不过名将就是名将,这点困难就难倒了隆美尔的话,他又怎会成为名将呢?隆美尔先是命人把一些卡车装饰了一番,使其看起来就像坦克,然后又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假坦克,最后他让这些能动的由卡车装扮的坦克在那些假的不能动的坦克周边绕来绕去,看起来就像是一支庞大的坦克军团在集结的样子,这个场景被英国人的侦察机拍到,使英国人觉得德军在的黎波里集中了一支庞大的装甲部队,便命令前线部队停止了进攻。

而隆美尔真正的坦克部队,此时已经避开了英军的侦察机,井井有条地开向了沙漠。隆美尔命令第5装甲师沿着海岸线发动进攻,一路上竟然没有遇见英军的踪影,到3月4日的时候兵不血刃地攻占了埃尔蒙格塔。那英军去哪了呢?原来此时的英军正在换防,原先精锐的第7装甲师已回到埃及修整,换上来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第2装甲师。而澳大利亚第6师此时已派往希腊,接替他们的第9师则是个新兵军团,装备和训练都不充分。至于英军前线司令奥康纳,此时也觉得胜券在握,索性就度假去了,临走的时候还把指挥权交给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司令官。

英军的松懈给了隆美尔绝佳的反击机会。3月31日,隆美尔的部队攻占了布雷加港,到4月2日,第5装甲师攻占了阿杰达比亚。虽然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进展顺利,但毕竟隆美尔手头的部队并不多,第5装甲师到这个时候只有一个装甲团、两个机枪营、两个侦察营、三个炮兵连和一个高炮营。部队异常顺利的进展使隆美尔敏锐地意识到英国人此时正在撤退,于是他命令部队继续向前进攻,尽管这个时候他的部队还不多。

隆美尔出乎异常的顺利也震惊了意大利北非司令部,意大利人觉得不能再继续进攻了,于是命令隆美尔停止前进,等他们来了再说,对此隆美尔只是呵呵一笑。

此后一个星期里,隆美尔的部队在沙漠中艰难前行,很快他们就夺取了昔兰尼加,包围了英国人在北非的重要基地图卜鲁克港。一路上,由于部队一直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行军,这样的地形使他们很容易迷路。这个时候隆美尔总是会乘坐飞机在前方引路,为了督促部队前进,有时候隆美尔甚至会从飞机上直接扔下一张纸条给部队,上面写着:“如果你们再不立即行动,我就下来!——隆美尔。”德军一路上的狂飙突进彻底打破了英国人的节奏,在慌乱中,英国驻埃及军总司令奥康纳将军乘坐的汽车竟误入德军阵营,奥康纳本人也因此成了德军的俘虏。

那么隆美尔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出其不意的成功呢?原来此前英国人早已破译了德国人的电报密码,每次隆美尔与德军统帅部之间的电报都会被英国人知晓,但隆美尔每次军事行动又恰恰没有按照德军统帅部的意图行动。比如德军统帅部给隆美尔下达了固守班加西的命令,英国人便以为隆美尔会在班加西固守,不会发动进攻,也就放松了警惕。英国人却不想隆美尔实际上并没有把德军统帅部的命令放在眼里,而是继续发动了进攻,结果等到德国人攻过来的时候,英国人就彻底傻眼了:不是说好了要固守的吗?怎么攻过来了?结果毫无准备的英国人自然就被隆美尔打得屁滚尿流了。好吧,我不得不说,有时候即便情报是真的,也是会坑人的。

走向元帅之路

初到北非的“闪电行动”,使隆美尔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在非洲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使隆美尔名声大噪,由于和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关系十分要好,戈培尔也在国内大力宣传了隆美尔一把,一时间他的名字在广播里频繁出现,成了德国人眼里的“英雄”。就连英国后首相丘吉尔也感慨:隆美尔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丘吉尔心里抱怨道:隆美尔怎么不是我们这边的?

立下如此不世战功,的脸上也十分光彩,很快就提议晋升隆美尔为上将,不过这个提议很快就遭到了参谋部的坚决,因为此前隆美尔已在短短两年里就从中校升到了中将,这晋升速度未免也,叫那些多年得不到晋升的将军们情何以堪呢?不过随着北非局势的发展,德国人也需要在北非建立一个仅次于集团军群的装甲兵团,而指挥这样的一支部队,中将军衔明显是不够的,对此参谋部最终也只能妥协,将隆美尔晋升为了上将,这一年隆美尔年仅49岁。

初战大胜后,英国人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图卜鲁克港。而此时的隆美尔要继续向前发动进攻,就需要在的黎波里和埃及之间获得一个补给点,毕竟战线太过于漫长,补给跟不上的话,任何进攻都无法持续,而图卜鲁克港滨临地中海,是获得海上物资补给的优良港口,只要占领了图卜鲁克,进攻埃及就有了后勤保障。当然,对于英国人来说,要阻止德军进攻埃及,就要守住图卜鲁克以掐断德军进攻埃及的补给线,因此图卜鲁克就成了英德双方争夺的焦点了。

要拿下图卜鲁克港其实也不容易,英国人在这里部署了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以及45辆坦克和75门高射炮,共3.6万人的重兵。此外这里的环境对进攻一方来说也非常不利,图卜鲁克周边全是不毛之地,晚上气温会降到零度以下,而一到白天这里就热得跟地狱一般,炽热的阳光能把人的皮肤都烤焦,就连隆美尔的脸也被太阳晒出了水泡。

经过一番准备后,到11月份,隆美尔集中兵力先是进攻了图卜鲁克防线的重要支撑点西迪拉杰格。在西迪拉杰格,英德双方集结了超过1000辆坦克在沙漠中展开了坦克大战,虽然德军最终占领了点西迪拉杰格,但也损失惨重,隆美尔放弃了继续进攻的计划,让部队原地休整。

此后的大约半年时间里,隆美尔围绕图卜鲁克周边据点向英军展开了持续的攻势。1942年1月22日,隆美尔率部包围了英军第1装甲师,经过激战重创对手。到1月29日第二次攻占了班加西,俘虏英印第4师官兵千余人。5月31日,隆美尔攻占贾扎拉,6月13日攻占比哈凯姆,到6月17日攻占阿德姆,至此图卜鲁克外围据点已被隆美尔全部拔除,到了6月20日的时候图卜鲁克连同大量的军用物资就全部落入了隆美尔的手中,图卜鲁克的英军指挥官克洛普中将率3万余名守军投降。

图卜鲁克的失陷,使英方处在了非常难堪的境地,这就意味着德军可以随时向埃及发动进攻,而一旦埃及失守,那么英国将会失去整个地中海甚至是中东,从战略上来说英国就岌岌可危了。面对隆美尔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丘吉尔甚至表示:“其他的都没什么,只要打败隆美尔就行了。”

攻占图卜鲁克后,隆美尔也迎来了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他的声誉在这个时候达到了顶峰,为此发出特别公告,表彰隆美尔的战绩并破格将其提升为了陆军元帅。

可以说隆美尔的晋升速度确实是非常快的,1939年二战刚爆发的时候他还只是德军中一名普通的陆军少将,但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他就完成了从少将到元帅火箭般的飞跃。能取得如此梦幻般的提升,是对他的信任和眷顾,也是他出色军事才能的体现。不过对于军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二战这个大舞台,在二战这个大舞台上,无数默默无闻的军人凭借着军功崭露头角,隆美尔与无数的军人一样,都是为战争而生,也只有在战争中,他们的人生才会变得如此光辉灿烂了。

不靠老人和月嫂,一个人可以坐月子吗

可以的,我觉得月嫂都是浪费钱,虽然我两个月子都是老公一个人伺候,但是,他根本就没干啥,我坐月子最不喜欢家里来人,需要最安静的环境,我觉得自己坐月子更清净。

你提前把鸡,鸡蛋,猪蹄月子里煲汤的肉和食材,以及月子里能吃的部分菜,挂面,小米等都买好,整鸡切块,分成三四份,每份洗好保鲜袋分装好,猪蹄也是一样洗好处理好,等到时候直接扔进凉水里过水后直接可以煲汤。宝贝尿不湿,除了喂奶,不要抱,他睡你也睡,煲一次汤可以吃两顿,早晨小米粥,中午煲汤里面可以放土豆,山药,胡萝卜,胡萝卜可以洗好切好放保鲜袋里。晚上鸡汤面,可以放一些绿菜等。

家里如果有人来或者老公上班每天回来,可以每天给你洗一天用的蔬菜和回来洗碗。如果家里没人,买一次性碗筷,只用热水洗锅就好啦。

代表纳粹德国签署投降书的三名将军,最后都有着怎样的结局

俗话说在人屋檐下得不低头,战争是赢者通吃的游戏。我们只知道二战时的德国后来宣布无条件投降,却不知道德国"投降"过程可不止一次。

1945年5月,一把火,一了百了,可苦了他的接盘者邓尼茨,与其说是接盘还不如说是送终。苏联把对的切齿仇恨撒到德国大地,每到一处烧杀抢掠,发疯似的报复。德国早已是强弩之末,军人失去了开战时的锐气,失去了抵抗斗志。

邓尼茨一看也绝望了,心说这样的没法带了,这样的仗也没法打了。就是拿破仑再世,也无法翻盘,于是邓尼茨向盟军举起了白旗。

1945年5月7日,在位于法国东部的盟军司令部,德国方面派出的代表向盟军签署了投降书。签字仪式结束后,邓尼茨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心说苏联人的疯狂报复总算可告一段落,剩下的工作就是善后了。

可是邓尼茨不知道5月7日在盟军司令部代表苏联签字的是个马仔,苏联领导人不认可,说是假冒的。斯大林坚决要求那次不算,一定要重新再来一次。投降这么大的事,怎么能如此草率?

斯大林说苏联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死了两千万人,苏联人亲自打败了德国,把逼到了绝路,苏联人才是二战的主角,是带头大哥,大哥不在,投降不算。美国人和英法只当是彩排一回,正戏必须要苏联来唱。

斯大林这头猛虎发威,全欧洲都要颤抖。

美英不得不做出让步,就在次日又进行了一次受降仪式。由于苏军前线指挥部在德国,受降仪式也在德国境内举行。苏军接受投降的代表是苏军头面人物朱可夫,也是受降仪式上官阶最大的,自然是仪式主持人。

美英法那边也不是那么重视,没有派最高级军官出席。

重头戏是德国代表出场,德国出场的有:

德中的大拿约翰·古斯塔夫·凯特尔元帅。

海军掌门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雷德堡。

空军上将汉斯-尤根·史托普。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德国人一到来,苏联人先给了德国人一个下马威,控制机场的苏联内勤不让德国人下来,在又热又闷的机舱里待了差不多一个时辰,弄得德国人满头是汗,狼狈不堪。

投降书也是苏联让你主持起草的,盟国代表的签字顺序和德国向各国的投降顺序都把苏联放在首位,历经苦难的苏联人终于迎来了荣耀时刻。

凯特尔不愧是帝中大腕、人倒了架子不倒,举手投足都端着骑士架子,无不透着德国人的傲慢。挨到了凯特尔签字了,凯特尔的副官急忙跑到美军文官跟前小声说:先生,我的长官右臂受过伤,可不可以让他坐在那里签字,美官还没有说话,看出端倪的朱可夫立马起身,指着凯特尔怒目圆睁、大声吼道:你,过来,必须来我这边签!

凯特尔拗不过,只能垂头丧气地来到朱可夫的桌前,乖乖签字。

旁边的法官在一旁挪揄道,凯德尔先生,您忘了,1940年让法国签署投降书的情形了吧,这才刚刚五年。还是签字,滋味不同了吧。

凯特尔怎么能忘记那是1940年6月22日,元首那次也在场,德界政界的头面人物也悉数到场,凯特尔作为一个军人能让战败者签字投降是多么荣耀啊。可现在物是人非,一切都颠倒过来了。

原来凯特尔以为,德国投降了,盟军就会放过自己,可当他看到苏联元帅朱可夫眼中喷发出来的怒火,那令人恐惧的神情,他心存的一点侥幸彻底失去,他明白自己的去日不多了。

果然,德国签字投降不久,凯特尔就被关押。从1945年11月开始,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审判在纽伦堡拉开序幕,科特尔作为一级战犯站在了审判席上。在正义的审判席上,凯特尔吓得面无土色,一改往日的嚣张和傲慢,他知道这场审判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因此在审判中,他竭力为自己辩护,但在事实面前,一切都是那么苍白无力。自己的谎言和抵赖都掩盖不了血的事实,掩盖不了他跟随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1946年10月1日,国际法庭判处凯特尔死刑。半个月后凯特尔被执行了死刑,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去见他一生追随的元首。

柏林德国受降仪式上的第二位代表,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雷德堡海军上将的命运也不比凯特尔好。同样是在受降仪式结束后,弗雷德堡就被盟军关押起来。这个的信徒,一生追随的战争工具,深知自己罪孽深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命运。他怕在法庭上被法官宣读自己的罪行,也害怕受到落到苏联人手里受侮辱,因此选择在看守他的学校内,也去元首那里报到了。

在投降书上第三个签字的是德国空军的掌门人史托普,他因为身患重病而逃脱审判,1947年被批准保外就医。1968年在医院去世。

这些签署投降书的德国战犯的下场真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收藏

相关资讯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