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薄暮使者组合包(steam上购买刺客信条奥德赛四个版本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3-06-28 10:55:21作者:小编酱

steam上购买刺客信条奥德赛四个版本有什么区别

248元版本(标准版)

248元版本只有游戏的本体内容,本体内容是什么概念?拿《刺客信条:起源》举例,分为巴耶克与艾雅创建兄弟会的本体故事(也就是游戏刚发售时的全部内容,就是游戏本体)。外加上无形者DLC,法老的DLC,以及没有战斗部分的探索之旅。

248元的版本只有游戏本体,没有后续的付费DLC。简单来说,买248元的版本,只能玩本体,后续更新了的付费内容,需要通过购买才能游玩。 288元版本(豪华版)

288元的版本,其实就是在248元版本的基础上,多送玩家一些装备、坐骑和道具,包括经验加成BUFF、获得金钱加成BUFF、播磨预示者装备包等。但后续更新的付费DLC,是不包含在288元版本内的,所以288元版本是最不推荐买的。

408元版本(黄金版)

408元黄金版中,包含的内容是248元的内容加上季票(一个季度的付费DLC都可以免费获得,育碧单人游戏的季票可以获得后续所有的付费更新内容,《彩虹六号:围攻》、《幽灵行动:荒野》等含多人元素的游戏除外)。

408元的版本虽然有季票的,但不包含288元版本中附赠的装备、坐骑和道具,但黄金版有个好处就是,10月2日提前就可以玩!比原定发售10月5日要早三天。

季票内容附赠《刺客信条3:重制版》!另外还有袖剑起源DLC以及亚特兰蒂斯DLC!

458元版本(终极版)

458元最贵的版本实际上就是最好的版本,同时价格巨贵。拥有248元的游戏本体,288元版本中附赠的经验BUFF、道具和装备,季票等(但玩家普遍反应没有什么用),还能与黄金版一样提前三天(10月2日)游玩。

季票内容附赠《刺客信条3:重制版》!另外还有袖剑起源DLC以及亚特兰蒂斯DLC!

奥德赛黄金版和终极版有什么区别

①内容上:终极版比黄金版多一个豪华组,豪华组包括以下内容: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瞎猫碰上死耗子,糊涂皇帝瞎指挥,却意外打了个大胜仗。

说实话,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透露着诡异,很多地方甚至令人无语,最后赢的也莫名其妙。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皇帝,他在位期间宠信以“八虎”为首的宦官,任用江彬等小人。

同时他还营建“豹房”,疏于朝政,经常玩失踪,跑出去微服私访,朝臣们拿这位皇帝头疼死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皇帝,竟然亲自指挥明军作战,大败蒙古铁骑,取得了一场大捷,使得蒙古几十年都不敢进入明朝腹地。

公元1517年,明武宗在宫中百无聊赖,于是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带上亲信,玩起了他最喜欢的微服私访。

朝中大臣毛纪等人闻讯急忙前来劝阻,说辞一点新意也没有,又是希望他赶紧回宫,以免发生意外伤了龙体。

这些话明武宗早已听麻木了,他直接无视了朝臣的谏言,一路飞奔来到居庸关下,明摆了打算出关。

关外可就是抵御蒙古铁骑的战区了,此时的明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根本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皇帝一旦出关,那可谓是九死一生的局面。

好在巡关御史张钦早已得到朝中急报,提前派人封闭居庸关,硬是不让明武宗出关。

无奈之下,明武宗只得打道回府。因为他太了解这些文臣了,这些人根本不怕他这个皇帝,他也拿这些文臣一点办法也没有。

就在所有人都为此松了口气的时候,谁也没料到,明武宗竟然杀了个回马枪。

仅仅过了几日,他故技重施,再次扮作平民,再次来到居庸关下。

这次,不知道明武宗用了什么办法,竟然瞒过了朝臣们的眼睛,成功出居庸关,到达了宣府。

接着,他摇身一变,重新换回了皇帝的身份,接着他便以皇帝的身份下了一道命令:让谷大用镇守居庸关,禁止一切朝臣出关。

那么,明武宗如此执着地想要出居庸关,到底是想做什么呢?

很快,人们便得到了答案,他要和蒙古铁骑打一场硬碰硬的仗,这一战的主帅不是别人,正是明武宗自己。

接下来,明武宗接连下了两道命令。

其一,下旨运送100万两银钱到前线。

其二,下旨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运送银钱还能理解,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一般只要打打仗,都要先发些钱鼓舞士气,这样胜算会大一些。

但是皇帝给自己封官,这套路就看不懂了。

这里先放下暂且不说,后面会做分析的。

总之,这仗还没开始打,明武宗的一番操作就已经让人心里犯嘀咕了。

接下来,因为在宣府并没有看到敌军的影子,于是明武宗前往了更靠近前线的阳和,在这里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身份,指挥即将到来的整场战斗。

明武宗兴冲冲地跑前线来找仗打,那么真的有敌军吗?还是说这只是他搞出的一场闹剧?

数日之后,答案揭晓。

蒙古鞑靼部落的小王子率领5万蒙古铁骑南下,目标直指宣府地区。

明武宗听到消息后兴奋不已,而他身边的人都吓坏了,就连江彬都看得出来明军没有胜算,劝说明武宗不要以身犯险。

这江彬好歹当了多年边将,对于双方战力差距很清楚。这一战,双方兵力相差太远了,而且明军还是以步兵为主,根本不是5万蒙古铁骑的对手。

然而明武宗根本不听劝,就在阳和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首先,他让大同总兵王勋,率军北上,迎战蒙古骑兵。

接着,他命令辽东参将萧滓驻守聚落堡,宣府游击将军时春驻守天城,延绥参将杭雄驻守阳和,副总兵朱峦驻守平虏,游击将军周政驻守威武。

各军必须于10日内到达指定地点,等待进一步命令。

这命令简直离谱,对付5万蒙古铁骑,就算出动5万明军都不是对手,王勋手上就不足一万人马,主动挑战蒙古铁骑根本就是送死。

也不知道为何,蒙古小王子竟然临时改变了行进路线,正好撞上了王勋的部队。

不过,王勋运气不错,当他迎上蒙古骑兵的时候,刚好起了大雾,蒙古无法探知明军的人数。

在他们看来,既然对方敢主动迎战,少说也要有三五万人马才对,因此蒙古人打得很谨慎,双方一直没有大规模交战。

等打了一整天仗,蒙古小王子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对方只是小股部队罢了。

然而为时已晚,王勋已经趁着夜色率军撤退了,就他手上这点人,能拖延5万蒙古骑兵一整天已经是奇迹了,此时撤退完全可以向皇帝交差了。

而王勋这一退,便退到了应州城里。他准备凭借应州城的城防来抵挡蒙古骑兵的进攻,毕竟骑兵不擅长攻城是常识。

而此时城中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应该在平虏的副总兵朱峦,多一个人协同防守,王勋的信心也增加了不少。

骑兵果然行动迅速,不出一日,蒙古铁骑便来到了应州城下。

应州之战最关键的一仗就此拉开帷幕。

蒙古稍作休整,便开始准备攻城。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先发起进攻的却是明军。

原来,明武宗见蒙古骑兵急攻应州城,于是调遣各路明军四面出击,目标直指应州城下的蒙古。

由于各路距离应州城远近不同,且各部队间缺乏协同作战,导致各路明军是陆续到达的,先到的便先开始执行明武宗的命令。

应州城中的王勋一看援军到了,也趁机出击打了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捞到一些好处后赶紧撤回城中。

当时的情况,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明军这边由于各位将领没有从属关系,因此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反观蒙古,在小王子的指挥下,行动有序。

加上蒙古在兵力上占绝优势,又有骑兵的机动性,慢慢地便占据了战场的优势。

换做平时,明军早撤了。奈何这次皇帝就在不远处督战,谁敢退?

自己战死那是为国尽忠,朝廷有奖赏,一旦当了逃兵,那必然连累自己的家人。

于是,明军将领虽然不情愿,却依然在执行明武宗的命令,全力围攻蒙古。

不过,他们都已经对胜利不抱希望了,只想能多杀几个敌人,这样死了也不亏。

在阳和城内,江彬也在劝明武宗赶紧撤到后方。

身为武将,他很明白,明军已经毫无胜算,全灭是迟早的事情。等蒙古骑兵腾出手来,皇帝就危险了。

然而明武宗就是不退,并表示山人自有妙计。

很快,江彬知道明武宗的底气来自哪里了。

原来,明武宗还是有常识的,他知道前线明军人手不足,于是让他们想办法拖住蒙古骑兵,同时密令张永等宦官率领京城禁军前来增援。

明武宗集结人马,带上援军,亲自前往战场,也就是所谓的御驾亲征。

蒙古原本以为胜券在握了,结果突然杀出这么一股援军,战场局势瞬间转变,这下该蒙古人担心自己的安全了。

但是此行,小王子还没有捞到好处,不愿意轻易退却。他决定搏一搏,万一打赢了,关外的财物任他取。如果打败了,到时候再撤退也不迟。

可惜,他低估了御驾亲征的效果,在得知皇帝亲临战场与众将士一同作战后,明军士气高涨,个个都想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下。

其结果就是,蒙古铁骑被打得抱头鼠窜,小王子无奈之下,只能率军撤退。

至此,应州之战结束,明军一雪前耻,大败蒙古精锐铁骑,堪称大捷。此后几十年,蒙古都不敢再大军进犯了。

不过,这一战明军赢得确实有些匪夷所思,整个过程充满了各种令人感到奇怪或者无语的地方。

首先,明武宗两次想要出居庸关,然后提前调兵遣将,就好像他能未卜先知知道蒙古小王子会来袭一样。

而且他要王勋前去迎击蒙古的时候,恰好小王子临时改变行军路线,他再次未卜先知。

要说这是运气吧,那这运气好得也太离谱了。

还有,明武宗为何要给自己安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呢?

难道他真的是戏文看多了,以为边将都喜欢搞“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自然不是,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应该是明武宗在打情报战。

这并非不可能,要知道,明朝当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机构——锦衣卫。

提起锦衣卫,人们总没什么好印象,觉得这个机构就不该存在。

其实锦衣卫是好是坏,主要看管事之人怎么用他。而锦衣卫很重要的一个职能便是刺探情报。

当时的锦衣卫是由江彬管理,江彬这人抛开人品不说,能力肯定是有的。好歹他在边军混到了中层将领的位置。

而他能有后来那么高的地位,全靠讨好明武宗。既然明武宗想要打这么一仗,江彬能不用心准备此事?

以他的聪明,必然早早的派锦衣卫潜入蒙古部落刺探情报,而蒙古小王子的里,极有可能混入了锦衣卫的人。

所以,明武宗才能对蒙古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是临时改道他都能提前知晓。

而明武宗给自己安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则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以免被蒙古人探知到自己的所在,全力来抓自己。

当然,以明武宗的糊涂,此举很可能是江彬提议的,毕竟最担心皇帝安危的其实就是他这种靠皇帝得势的人了。

虽说在情报战方面,明朝完胜,但是在指挥作战方面,明武宗真的是瞎指挥,这仗能打到最后,太靠运气了。

先是让王勋率部迎战蒙古,就王勋那点人,上去不是送死吗?就算想诱敌深入,你好歹先安排好埋伏呀?

要不是当时起雾,王勋的部队就白白交代掉了。要说起雾这种事情也在明武宗的算计之内,我是打死也不信的。这纯粹是运气好。

再看看那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增援应州城的明军,就知道明武宗的指挥有多业余了,明显缺乏统一调度。

明军本来就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再加上各自为战,能称道援军到来真的是奇迹了。

再来说说最后的御驾亲征,这简直就是在赌运气,赢了,也就只是赶走了蒙古罢了,输了,那皇帝可就交代在这里了。

到时候明朝内部大乱,蒙古趁机长驱直入四处劫掠,后果不堪设想。

也幸亏他运气好打赢了,不然他怕是要被后人骂一辈子了。

那么,明武宗这一仗到底是怎么打赢的呢?因为他歪打正着,作对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亲临前线,甚至还御驾亲征。

前提已经提到过了,皇帝就在前线,使得将士们不敢不用命,即使是死也要坚决执行皇帝的命令。

这才使得蒙古被拖在应州城多日,为援军到来进行决战创造了条件。

而后来的明武宗御驾亲征,直接进入战场更是使得将士们为之疯狂。

他们不得不疯狂,别人家皇帝御驾亲征,那是做做样子,在最后方呆着看戏,

这位明武宗干脆直接带人冲入战场中,据说他还亲手击杀一名敌人。

皇帝都不要命了,他手下这些将士能怎么办?自然是拼命杀敌护驾了。

他们战死,那是为国尽忠,有护驾之功,到时候朝廷会封赏他们的家人。

如果他们护驾不利,一旦明武宗出事,在场的人都要判死罪,还会连累家人。

横竖都是死,自然是选择战死了。

反观蒙古这边,他们来这里不是为了打仗的,他们的目标是劫掠财物,因为草原上物资过于贫瘠,什么都缺,不定期劫掠就了。

加上蒙古小王子达延可汗靠武力让大部分蒙古部落臣服,因此他要一直保持自己的强大。

如果这五万铁骑全打没了,那么他的统治地位也岌岌可危了,所以蒙古小王子不敢拼命。

蒙古压根就没想过要和明军拼命,他们只是想要赶跑明军,然后满载而归罢了。

一边悍不畏死,另一边不想徒增伤亡,这仗打到一定程度,蒙古小王子觉得无利可图,自然就退兵了。

可以说,这一战能打赢,明武宗只不过是瞎猫遇到死耗子,歪打正着罢了。

然而,事情到了这里还没结束,还有更魔幻的一幕等待上映。

因为明武宗命令谷大用不让朝臣们出居庸关,使得这整场大捷与那些文臣们没有一点关系,全是皇帝和武将的功劳。

虽然明朝重文抑武没有宋朝那么厉害,但是文臣的地位明显比武将高也是事实。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就越来越弱,根本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这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一次,却没有文臣们什么事,他们自然不乐意了。

甚至有人担心这是武将势力要抬头的征兆,必须严肃处理,不能给武将们机会。

所以,当明武宗在宣府犒赏三军,顺带搞了个轰轰烈烈的阅兵式后,在京城等待着他的并非群臣祝贺、百姓欢呼的喜气景象。

事实上,就在明武宗回到京城后不久,便有流言传开了,说此次明军并非大胜而是大败,皇帝这是死要面子才对外吹嘘打了胜仗。

气得明武宗又是数日不上朝。

而更令人无语的是,这群文臣们在《明实录》里写道:明军斩杀蒙古16人,己方阵亡52人,重伤563人,暗示明军输了。

这一仗打下来,双方投入的兵力至少有10万人,就算是村子里打架,10万人也不会就这点伤亡吧?

战死上千,重伤几千至上万才正常。

很明显,明武宗被这群文臣给黑了,而且黑得很彻底。

奈何,明武宗这人虽然糊涂,但是也算是个厚道人,他并没有拿这群文臣怎么样。如果换成朱元璋,怕是又要搞出几大案来方肯罢休了。

整场应州大捷,之所以处处透露着奇怪,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太多的意外,而最大的变数便是明武宗本人。

正因为他外行指挥内行,加上他情报工作又做得好,使得明军的表现时好时坏,令人看不透。再加上明武宗运气不错,又歪打正着御驾亲征,最后才有了这么一个大捷。

也是这一战,确保了明朝边疆大体上的安定,蒙古骑兵虽然偶有劫掠,但是规模比以往小了很多,而且不敢深入明朝腹地。因此,此战能获胜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天佑大明的体现。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非常冷的冷知识:为什么高僧舍利会如此之少?原因就是被吃掉了!

大家都知道,高僧在圆寂的时候都会产生舍利,一些著名的寺庙都以供奉这样的舍利为荣。

但是生活在一个万物都可以好、能、怎的国度,舍利也逃不开好、能、怎的命运,不但被和尚被当做大补,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大补。许多舍利就被这样吃掉了。

因为舍利子是高僧的佛法结晶,对于某些僧人而言,据说吃掉高僧的舍利,可以增长自己的佛法。【是不是有点玄幻小说的感觉了?】

距不可考证的来源,吃舍利子也要有方法才行,一般是用牛乳油或用水和服。吃下后,舍利子不下肠胃,即上升顶门。吃舍利子之人,罪业日见减少,善功日见增高。如临命终时吃舍利子,一定往生。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舍利子冲水喝,可包治百病。如果是孕妇的话,服用舍利子可免于难产,产下的婴儿也有福气、好养活。如将死之人,气息微弱,舍利吞不下去,也可用舍利泡水给他吃,亦一定往生,舍利仍留下供养。

当然上面的故事都来自于民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可考,今天以史为鉴要给大家讲的是苏轼记录在自己日记中的关于梦境中吃舍利的故事。

一天苏轼做梦,梦到和弟弟苏辙在一起准备进京(连做梦都要在一起,可以看到苏轼多喜欢自己的弟弟了),结果路上碰到个和尚。

于是苏轼拉着和尚就问:此去前程如何?

和尚说:向去甚好,无灾。

苏轼又问到京师有啥必须带的东西?

和尚说:要好硃砂五六钱。

苏轼看见和尚手中捧着一座小塔,问这是啥?和尚把塔给苏轼看,说里面是舍利子。苏轼接过塔,这座塔自个就打开了,其中舍利灿然如花。大吃货苏轼看到后馋的不行,求和尚让把舍利子给自己和苏辙吃。

和尚竟然同意了!于是把舍利子分成三份,三个人一人一口吃掉了。舍利子虽然粗细大小不等,但大约都有一两重,皆明莹而白,也有掰碎了飞迸到空中的。

和尚叹息说:“本来打算修建一座佛塔,不想如今却吃了!”苏辙开玩笑说:“我们三人肩上各放一座小塔便好了。”苏轼也说:“我等三人,便是三所无缝塔。”

和尚被逗笑了,三人一起哈哈大笑,结果就笑醒了。醒来后苏轼觉的胸中像吃东西噎着了一样,好像肚里有东西。梦中的故事也记得清清楚楚,就干脆记到了日记里。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收藏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