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指出,我们不应该用成年人出行的社交礼仪要求几岁的幼童,却对成年人的不文明行文再三忍让。比如,“车厢内禁止大声喧哗”已经足够提醒所有的乘客,而那些打电话高谈阔论的,大声打扑克的,公放短视频的,偷偷抽烟的、脱鞋子的乘客……也很普遍,大家却一忍再忍。对于“反正我不生孩子,我凭什么包容你的孩子?”的论调,苏小懒认为,说这些话的人小时候得到了公众的包容,现在的包容是“偿还”。其次,国家和社会要正常运转,不生孩子的人吃穿住行养老,都离不开别人家的孩子来担任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推动者。
本站认为,公共场所从来都是无限度包容幼童的啊。无论幼童做了什么破坏,造成了什么损失,都不会把责任归于幼童,要求幼童索赔,只是要他们的家长担负责任而已。倒是家长都想把责任归于孩子,然后要求别人,看在孩子还小,原谅孩子。
崽子们都不需要大家各种形式、各种角度、各种层次的包容,因为作为监护人我们是合格的。明明是大人的问题,为啥要推卸给崽们呢?熊孩子的本质是自己熊?不是监护人的不合格?把落脚点给到家长手里,我们是不应该“用成年人出行的社交礼仪要求几岁的幼童”而应该用“用成年人出行的社交礼仪要求几岁的幼童的监护人”,这和“对成年人的不文明行文再三忍让。”并不矛盾。
成年人有问题有处理他的办法,这是监护人的监护出了问题,和出问题的是崽还是大人没关系,哪怕他监护的是一条狗,那这个监护人也没做到位,应该承担责任的是他。所以制造成年人和崽子们之间的对立是何居心?出问题的难道不一直是大人?
按照这个逻辑,那不少没得到过公众包容的人是否应该向公众索取自己那么多年受到的“不正常待遇”的补偿?反正我没享受过,那我就应该对这些别人的“宽容”索取补偿?好嘛,你这个逻辑就是典型的拿枪指着好人呗?一个监护人的职责问题被歪曲成了成年人和幼儿之间的矛盾,还涉及到宽容和教育,该教育的从来都是监护人,监护人不会教育,你教育了崽有用?另:多出去走走,你会发现我们对幼儿的“宽容”绝对是过度的。

小孩子大脑和中枢神经还在发育阶段。很难控制很正常。如果在公共场合遇到,应该理性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忍耐在那边自己憋气,最后憋不住爆发。这样也很像个孩子。应该是刚开像成年人一样解决问题,在自己还没生气的时候就提前沟通。而且最好别直接沟通通过第三方沟通。比如列车员。可以有效避免冲突。
因为只要跟家长沟通语气不好,那么家长绝对会觉得你吓到她孩子。最后一切都会变态度问题,成发泄情绪,互相埋怨,最终无法解决问题。没有孩子的人确实不知道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无法理解和共情。当家长的自己习惯了吵也会觉得别人小题大做无法理解没孩子的人是无法理解和忍受小孩子的。没锻炼出来这种忍耐力。
现在媒体也经常宣传对立,大家更没办法互相理解了。发泄情绪毫无意义,家长努力管好孩子,遇到投诉先道歉解释。某些大V是活在互联网上的,他们不顾现实,就喜欢对着互联网上的信息出警。真把这种抱怨当回事,去生硬得纠正。他要的是自己在互联网上的“居住环境”变好,并不关心现实中有什么变化。
点击收藏本站,随时了解时事热点、娱乐咨询、游戏攻略等更多精彩文章。